2021年,是孝南区肖港中心卫生院建院70周年。70年来,卫生院的人和事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看笔者带你走近卫生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忆往昔
“现在的卫生院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有了城乡居民医保作保障,农民不再看不起病。”6月11日上午,肖港中心卫生院原副院长,今年86岁高龄的朱福卿这样告诉笔者。朱老先生精神矍铄,讲话声音洪亮、思维清晰。在先生一会儿闭目沉思,一会儿手舞足蹈的讲述中,一副尘封多年的画卷被徐徐打开。
1950年,建国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土地改革后,当时的肖港区(现为肖港镇)政府着手组建肖港公私联合医院。公私联合医院旧址为今肖港镇以北2公里处的三汊港,这里曾经繁盛一时,是那时的肖港区政府机关所在地,也是周围村庄赶集交易的集镇中心。
经过择优考试,殷汉昌等20余名个体行医者成为联合医院的第一批职工。而院区的大部分家当,仅是在地主归公的房子后面搭建食堂、杂屋、厕所而成。直到1953年,才添置5间平房作为病房。一药库、一药房、一换药室、一妇产科、5-6张床位便是联合医院最初的雏形。以中医药为主的医院,西医极度匮乏(寥寥无几的卫生员俗称西医),看家的本领屈指可数。朱福卿介绍说,当时时局艰难,各方面基础差,业务学习以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知识为主,书籍通常只能是全院或下面的卫生所(站)共阅一份。
“建院之初几乎没有西医,也无学校系统学习,知识的学习与传承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直到1958年才有了到湖北中医学院进修的机会。当时的医生大致分为三类:名医、时医、巫医。名医有一定的学问,懂医理,比如杨德胤、殷荣楠、刘红举、朱子常等他们都是名医;时医缺乏病理、药理知识,是什么时候发什么病用什么方,方子死、老套,不能辨证施治。”朱福卿这样描述:“说是联合医院,其实就是门诊部一个。由殷汉昌发中药,我发参饮,负责接生的医生刘爱林由于没有住处住在家中,有接生时才用轿子接来(刘爱林小脚且有自己的私人诊所)。另外,门诊部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集镇下设四个卫生站:黑林墽卫生站、汪寺卫生站、金神庙卫生站、杨家河卫生站,其负责人和技术力量由公私联合医院派驻。”
尽管多年过去,耄耋之年的朱福卿依然清楚地记得联合医院第一任院长殷荣楠自编的顺口溜“中药一担挑,西药一篓提,吃起饭来地当席”来形容起步之初的困难。
时间来到1958年,公私联合医院随肖港区政府机关搬迁到肖港,即现在的肖港中心卫生院老院区。“老院区原为肖港半山湾一片荒地,在肖港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医院职工自力更生下,在北京建筑学院鲍工程师的设计下,两栋马蹄形砖瓦房终于在1959年交付使用,从而使医院初具规模,拥有内外科病房、外科病房有手术室、诊断室、中西药房、化验室、收费室、妇产科、护理部等,科室基本齐全。”
60年代中期,随着毛泽东主席发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一批大中专毕业生被分配到基层。新生力量的充实,让联合医院迎来发展契机,经过组织任命,一些成分好、有学问的职工被转为国家干部。自此,集体所有制的公私联合医院正式更名为肖港卫生院,即现在的肖港中心卫生院前身。
78岁的原工会主席肖禧安回忆,湖北医学院毕业的上海人郑孝迟、宜昌医专毕业的无锡人张济春、武汉人梁寿仁、工农兵大学生小郭等极大地充实了卫生院和卫生站的临床诊治力量。
肖禧安说,当年有一种流行病特别棘手,难倒了全孝感县的医生们。而爱学习又善于学习的郑孝迟却率先在全县找到病源——钩端螺旋体。此病可致腓肠肌疼痛难忍、高热、肺出血,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病原体的发现,为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除了卫生院人艰难求索,那时的“医联体”支援也为卫生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肖禧安记得,从60年代初起,当时位于武汉青山区的武汉第九人民医院就不断派人来院支援、做手术;为了配合手术需要,卫生院又不断派人去九医院学习外科、检验等知识。对于当时的交通来说,没有汽车,请来送往的学习交流靠的就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火车。
而较重病人的转诊,得依托铁路部门,跟火车站申请货车的“点”。
“老院长,还记得不,一个叫殷汉章的?他由于胃穿孔,病情紧急,当时就是向火车站要‘点’才救了一命。”肖禧安问。
“逐步成长起来的卫生院在1968年被孝感县命名为肖港中心卫生院,成为当时全县极负盛名的四所中心卫生院之一,它们分别管辖和承担相邻两个乡镇的卫生工作。”历数过往,朱福卿脸上溢满豪情。
看今朝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湖北,肖港中心卫生院组织医务人员加班加点培训,学防护知识,学诊疗方案。从90后到60后,不问年龄,大家挺身而出,站到第一线,守在隔离点。
“杨琼吗?请即刻收拾行李,前往万佳隔离点。和胡亚红、杨素琴一起,准备接收新的隔离成员。”2020年2月的一天,已退居二线的卫生院老护士们陆续接到院长号令,前往不断增加的隔离点。
体温监测、环境消毒,一桩桩、一件件,平凡、细琐得有些微不足道。可面对长期封闭的人群,面对空气中充溢的压抑、沉闷、焦虑、不安的气氛,她们得使出浑身的解数,去安慰,去排忧解难,去疏导,帮助人们筑起一道道心理防护墙。
“这辈子都打不了这么多肌肉注射,结果我还打出了腱鞘炎……”这是2021年端午节期间,笔者朋友圈收到的信息。令人震撼的,更是那配图:塑料手套包裹的手,消毒、进针、按压,一遍遍重复,周而复始……这是近期肖港中心卫生院接种大厅每天都在发生的新冠疫苗接种场景。
在新冠疫情面前,肖港中心卫生院经受住了大考,无论是防疫能力,还是救治水平,都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充分认可。
“江丽藩快来,1床的张三可能出现了输液反应。”6月11日下午4时许,肖港中心卫生院住院内科病房内气氛有些紧张。迅速赶来的医生王圆卓查看“患者”病情后紧急口头医嘱:“测生命体征,更换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更换无菌输液器,地塞米松5mg静推,盐酸异丙嗪25mg肌注。”
原来,这是内科医护日常操作演练的现场一幕。2021年是肖港中心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年。内科全体医护丝毫也不敢懈怠,大家都紧绷着一根弦,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时间自测、演练,在自测和演练中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些90后医护哪里晓得,70年前卫生院的前身哪来这样的演练场地和急救设备、器材?
半个多世纪过去,曾经两易其址的卫生院规模空前扩大,有了放射、心超、公卫科,多了中医适宜技术临床诊疗手段,承担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组建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在孝南区医共体牵头医院的技术帮扶与人才培养下,服务能力大大加强,也可以利用远程医疗为当地群众实现“足不出户”的结果互认。
2021年4月12日和15日,是内科住院医师沈胜高、主任杨帆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培训基地完成“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线上自学’、‘集中培训’、‘实践学习’”所有培训内容并考核通过,并拿到合格证书的日子。
拿证的第二天,沈胜高接待他的第一位肺功能检测者。这是一位患慢阻肺多年的老病号,叫李学清。69岁的李学清长期反复咳喘,深受疾病困扰。听说现在卫生院也能做肺功能检测,老人觉得方便多了。经过检测,老人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杨帆介绍,肺功能检测对于基层来说是个新鲜事物,大多数老年患者掌握不好“吹气”的度,导致操作过程中配合度较差,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新的检测项目的开展,能够更准确判断病情轻重、疾病分型,对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他将带领内科团队克服暂时的困难,让内科技术力量、服务水平再升一个台阶。
展未来
卫生院的发展和乡村振兴密切相关。据肖港中心卫生院院长朱胜军介绍,今后,卫生院将继续深入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基层巡诊,到乡村、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健康体检,普及健康理念,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目前,卫生院已定下新址,正在规划建设中,建成后的新卫生院将拥有500张床位,配备胃镜、CT、核磁共振等现代化设备;未来,将重点招收、培养高学历高素养医药护技人才,开设胃镜室、CT、核磁共振室、重症医学科等;开展中西医协同并进的新业务,与上级医共体医院对接,做好远程医疗,力争让当地群众有病在卫生院就可以治;打造健康肖港,防止贫困群众因病返贫,助力乡村振兴;大力宣传养老新理念,让更多的人接受机构养老;开设老年病床或长期护理床位,承担老年人住院期间的医疗、康复、护理、起居照料以及出院后的延伸护理服务,包括各种用药指导、各类导管更换与维护、伤口换药、拆线等工作;与邻近养老院协作,建立医养联盟。医养联盟内,共享建册老人健康档案信息,相互协作、各司其职,承担入住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照料、疾病应急处理、延伸护理服务等。
在肖港中心卫生院进口右手边,有一排重新装修的平房,这里座落着刚成立不久的孝南区肖港中心卫生院急救站,它便是孝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在乡镇设立的五家急救站之一。
这些构建布局均衡、城乡一体的院前急救体系,旨在完善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为有效缩短急救半径,推动医疗服务向基层辐射,最大限度为救治和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望着“急救站”几个鲜红的大字,朱胜军感慨万千:“谁能想到今天的卫生院也会拥有急救站呢?不过,三五年过后,将再次整体搬迁的卫生院,规模将更大,它将拥有独立的发热门诊、联廊式的门诊综合楼和住院大楼,以及辅助用房。到那时,它一定会是那个自带花园,集诊疗、休养、健康养老于一身的综合性医养康养结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