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职高级农艺师汤俭民,参加工作39年来,热爱“三农”事业,本着“把农民当父母,把种子当儿抚,把自己当农夫”的理念,不辞劳苦,一身泥水一身汗,坚持深入农村,到户下田从事农技推广和香稻育种科研,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的先进事迹于2006年5月26日被《央视新闻联播—劳动者之歌》播出,也被《湖北日报》、《人民日报》、《孝感日报》多次刊登和孝感电视台多次播放,2005年10月8日孝感市委作出了“在全市开展向汤俭民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孝感市孝发[2005]9号文件)。
1、掘守农业,忠心不二,把农村当舞台
从农民期盼的眼神里,他校准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农门”。岗位变了4次,次次都是“农字头”;职务动了4次,痴心不改“三农”情。
1980年9月,22岁的汤俭民从孝感地区农校毕业后,和6个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城南郊的孝感县农业局三军台农科所。
汤俭民身材瘦小,只有1.65米的个头,但正值青春年少,他忙里忙外,浑身充满着朝气。一天,在试验田里,汤俭民看到一片金黄稻浪格外打眼,当他得知这是农业局李友豪副局长搞的黑米杂交稻新品种时,感到非常新奇。这以后,一有机会,他就跟着李友豪问东问西。老李看他兴致高,便让他打打下手,说些杂交的道道给他听。
1983年2月,他被送到华中师范学院生物系,学习农业生物技术。广阔无垠的水稻世界,光怪陆离的生态领域,千姿百态的作物栽培,深深地吸引着汤俭民。他像一棵新插的禾苗,尽情地吮吸着养分。
就在这一年,孝感暴发了一场罕见的稻瘟病灾,30多万亩早稻枯死过半。当时农村实行责任制不久,农民刚盼来党的好政策,就遭受如此重大的灾害和损失。回到孝感休假的汤俭民,站在农科所附近的田野里苍凉四望,斑斑点点的稻叶在风中空荡荡地摇曳,三三两两的农民无奈地收割着稻草。汤俭民生在农村,农民的辛苦竭蹶他有切身感受。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难道就束手无策吗?
又是一年春草绿,汤俭民踌躇满志地进修归来。等待他的却是一个意外的消息。
当时孝感城里准备筹建大型浓缩饲料厂,需要一个负总责的技术人员。组织上决定送他到华师外语系进修一年英语后,再到美国学习一年饲料生产管理技术,并让他作好思想准备。
那一晚,他想了很久。去吧,多好的机会!这一去,人生就会发生重大转折。莫说出国,就是回城,也是很多人的梦想呀,当年一块来的同学,都已返城,当时自己不是动摇、彷徨、苦恼过么?
他想起了在农村医院当医生的父亲,父亲本来希望子承父业,他却报考了农校。在送他出山求学的路上,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上了这个学,就要拿出‘定盘心’,农业总得要人干,要干就干好。”父亲的话,犹如一粒种子埋进了汤俭民的心田。
是啊,大家都走了,农业谁干?农技谁管?学农的人中有不少人洗脚上了岸,农业落后的面貌谁来改变?
他选择了留下。那位推荐汤俭民的领导,用难以置信的眼光看着站在面前的汤俭民,终于点了点头。
1985年,汤俭民入了党,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农民期盼的眼神里,找到了用武之地;农业需要我,这就是实现我人生价值的大好舞台!这一年,他自费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农学函授专科。
这以后,面对一次次摆在自己面前跳出“农门”的机遇,他始终初衷不改。农业局与土地局分设,他留在了农业局;一些大公司以十几万元的年薪聘请,他不为所动……
他的岗位变换了4次,从基层到机关,没有一个不是“农”字头;职务变动了4次,从三军台农科所农技员,推广中心粮油作物技术站副站长、优质农产品开发公司经理、到1993年任孝南区农业局副局长,角色变了,但他始终坚持田头忙育种,下乡勤推广。头戴草帽,肩背挂包,骑辆自行车,驮着种子袋,“丁零”、“丁零”……这个形象,在毛陈、新铺、卧龙、朋兴、肖港等乡镇广大农民心中“定格”了36年。
2、坚持自主创新,培育香稻新品种,小人物做大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湖北粮食连续大丰收,1984的首次出现了“卖粮难问题”,特别是品质较差的稻谷更是滞销。面对这一难题,对于当时还很年轻的一名农技员--汤俭民来说,深感责任重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培育出优质、高产、好吃、好卖的香稻品种来,让包括自己父母在内的所有农民不再为“卖谷难”而发愁。然而县级农技部门只有推广任务,没有育种科研任务,即育种没有经费来源。但他没有畏难而却步,他在长期与农民接触中,了解到农民最感兴趣的是优良品种。农民的需要就是自已的天职。所以他在做好推广本职的同时,又给自己压上了第二副重担--香稻育种,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培育出适合本地种植的香稻新品种,这副重担一压就是30多年。他克服了资金缺、设备差、技术低、工作忙、身体弱、家庭难等重重困难,吃尽了常人难吃的苦头,一直坚持到今天。为育种,他二十多年秋下广西,三十多年冬渡海南,不能和家人团聚过春节;为育种,每年有300余天在稻田度过,特别是酷热如火的夏天中午,正是水稻开花旺期,每天这时要给水稻传媒授粉做杂交,不能按时吃午饭,常人所享有的盛夏午休程序,在他的人生中却被彻底删除了,真正地可以说,他毫无顾惜地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慷慨地花销到了垄亩之间;为育种,他把全部假节日和业余时间陪了进去,未领分文加班费;为育种,他多次放弃改行良机、丢失了许多捞钱商机;为育种,他多次感染了血吸虫、引发了胆囊炎、结肠炎、弄得一身毛病,身体瘦得不足47公斤;为育种,他最对不起家庭的是:放松了对儿子的培养(儿子成绩平平,高考只能读三本)。然而他却无怨无悔。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下,他上世纪九十年代育出了太子玉竹和太子玉玻两个地方品种,双双获首届中国农博会银奖。本世纪他先后培育出鄂晚11、 鄂晚15、 鄂晚17、 晚粳505、广两优香66、粳两优5975、红香优68、鄂粳优775、鄂粳优763、鄂粳糯29、不育系0259S、鄂晚17A、红香2A、鄂晚优763、鄂糯19A、鄂糯优91共16个水稻新品种(后14个为香稻品种),均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6个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证书。特别是他培育的广两优香66于2012年还通过了国家审定,并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成为我省本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种。他培育的香稻鄂晚17,填补了我省无一级香粳米品种的空白,2006年审定至今连续6年被省农业厅确定为我省的主推品种,且被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为我省晚粳品种创新的“擂主品种”(即对照品种)。
他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在资金缺少、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毅力,选育出了这么多省级审定的品种,而且是科技含量很高、国内外珍稀的香稻品种,这在我省绝无仅有,在全国也属罕见。
把民族稻米香味化,这是一项任务艰巨、难度极大的工作。而他却责无旁贷、默默地挑起了本不应该由他挑的重担。因为他认为,只要农民需要、消费者需要、且有一线希望做成的事情,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做(目前他的香稻育种技术,在我省、乃至全国居领先水平)。袁隆平把天下米弄多,而他发誓要把天下米弄香。让寻常百姓餐餐吃上物美价廉、喷香可口的香米饭。这就是他的心愿。
他的香稻育种,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2007年10月8日,原副省长刘友凡,带领省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他的育种基地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召开专题会议,予以支持(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7年113号)。
3、长期深入生产一线,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他30多年除了香稻育种外,还坚持不懈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他还义务兼任了农广校授课教师、阳光工程培训教师、市区党校兼职教师、省科技厅组织的“农技110咨询专家”等。他对农民特别友好,农民有求必应,不厌其烦随时义务接受农民的电话或上门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他累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500余场次,培训农民10万余人。每到关键农事季节,他都亲临生产一线,面对面指导农民搞好生产。如2012年5月,新铺镇徐山村中稻秧苗突然发生了象甲虫,农民不知所措,他接到电话,立即赶到现场,开出了药方,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及时扑灭了这次虫灾,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他还广交农民朋友,与2000多个农民建立了长期往来关系,通过这些农民的示范带动,有效促进了我区农业技术的普及。
他作为本单位的首席专家,先后组织实施了部、省下达的重点农技推广项目40余项,开展科技会战20余次,主要项目有农业部水稻油菜高产创建、超级杂交稻示范、水稻轻型栽培、粮油作物丰收计划、优质稻工程、粮食丰产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机防等,均圆满完成任务,收到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2012至2014年连续三年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在新铺、朋兴、三汊等乡镇的12个村开展万亩高产创建活动,组织栽培、种子、植保、土肥、农机等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科技会战,确保了创建成功,实现了高产目标,创建区平均亩产比对照区高42公斤,项目辐射应用面积共计55万亩,累计增产稻谷2310万公斤,为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本世纪以来,他承担了超级杂交稻的示范与推广,11年累计应用超级杂交稻210万亩,增产稻谷1.26亿公斤,2001年他承担的“杂交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机理的研究与应用推广”项目,个人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每当遇到农业自然灾害,他都超前思维,主持制定应急技术方案,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为农民抗灾自救作好指导。2011年我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他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出抗大旱抗长旱的参谋意见,制定了抗旱保春播的技术方案,撰写了“农作物抗旱救灾田管技术措施”,于5月22日发表在《孝感日报》上。并带领技术人员到三汊、西河等重灾乡镇,举办集中旱育秧、工厂化育秧、旱直播等示范样板,有效解决了无水育秧的难题,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为解决我地6—7月常因涝灾造成晚稻缺秧苗问题,经多年试验,撰写出了“利用早翻秋补救晚稻秧苗因涝受损的效果及技术探讨”一文,刊登在《湖北省抗灾技术论文集》上。他共发表论文41篇,编书3本,撰写生产技术意见300余篇,整理科技档案400余册。
他培育的品种和推广的技术在我省累计应用1800余万亩,为农民增收20亿余元,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
4、清心为人,把名利当清水,做人民公仆
为育种,加了多少班,耽误了多少节假日,他没有记录,他也从来没向单位要一分钱的加班费。
他的职称是高级,分管业务,从事育种科研,承担着技术风险,按理可拿高级农艺师的工资。但又有副局长这个“头衔”,属行政之列,只能拿副科级工资,每月少领300多元,9年下来,少领了3万多块,但他从没有向组织算这笔亏损帐。
1992年,他培育出两个优质稻品种,双双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银奖,原孝感市政府奖给他4000块钱,按理说,装入腰包,当之无愧。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如数交到单位财务作为科研基金。因为工作是大家做的,所以奖金也应归集体。2004年育出的鄂晚15号,以12万元被一家种业公司买断知识产权,他也没有把这笔钱分掉,同样留下来作为科研经费。
近几年,爱人下岗,靠他一个人的工资养家,单位领导考虑到他的实际困难,有意想给他爱人安排事做,他婉言谢绝了。他说:自己的老婆下岗能安排,那么多下岗的人怎么办?身为副局长,他决不破这个例。后来,爱人自已找了多个事做,帮别人卖过彩票、守过药店、育过树苗,为家庭增加一点收入。
他是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每年都从上级争回一定的项目资金,按理他有权花费一部分资金,但他从没有居功自傲,滥用项目资金,他严格执行局财务、审计制度,事事节约,那怕是用一张纸,打一次电话,他都精打细算,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发挥最好的效益。如他做杂交试验用的纸袋就是局办公室收信后收集的旧信封。每年他都要出差到国内一些农业科研院所引进最新的农作物新品种材料,他座的火车汽车住旅馆都是最便宜的,吃的是招待所的盒饭,一次他与一名技术人员到江浙去引种,他硬是把收集的50多斤的种苗材料大包小包的手提肩担带在身边,为的是省一点邮寄费。
他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不随意参与公款吃喝和陪客,不用公款旅游。他三次到杭州开水稻会,而没到西湖玩一次;他两次到北京开会,而没去一次长城。他到乡镇联系工作,尽量做到快办事快回家,不愿麻烦基层招待吃饭;万一要吃饭,他素食从简,不饮酒不抽烟不浪费;到农户田里做试验,总是自带方便面,不增农户丝毫麻烦。他到新铺镇徐山村和红卫村办了三年的示范点,可从没有要村里或农户招待一次生活,村里群众都称他是“毛主席时代的好干部”,是真正的“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
他不利用职权,占便宜,捞好处。他当副局长七年多,从未到分管的二级单位要东西,报私帐。不用公车办私事,他老家在周巷镇叶山村,他每次回家看望亲人,都是搭公共汽车,从没有坐本局的“桑塔拉”,风光回老家一次。他对请客送礼之同风深恶痛绝。他儿子10岁的时候,亲朋好友劝他为儿子体面地请几桌客,过上一个热闹的生日,而他却态度很明朗,认为这样做不妥,怕有损于一个党员的形象,于是他一家三口自己庆祝了一番。去年儿子上大学,同事亲朋都劝他热闹一下,他还是坚持不办升学宴。
在育种上,他取得了一些成绩,许多大公司都找上门来,开口年薪就是5万10万的,要他带着育种材料去,但他都没有动心,因为他认为是一名党员,必须遵守党纪,清正廉洁,不能以权谋私。在职期间,他怎能随意接受人家的聘请呢?更何况是这块土地养育了他!是这个单位支持了他!他怎么能因为眼前的一点利益而损害单位利益?做一个背信弃义、一逃了之的人呢?
对于荣誉,他看得淡。他一不图功名,二不想发大财。他更从没有争荣誉。1997年和1999年两次评选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局总支商定呈报他,他都让给了年轻的同志。他认为荣誉不应该由上级评,而应该由农民评。只有更多的农民应用了他的技术,增加了收入,露出了笑容,这才是他最光荣的事情!
他多次获得上级的奖励。2011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省劳模;2003年、2006年和2011年三次获省级优秀党员;2004年获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2005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1992年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2002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获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三等奖3项;县(区)级科技奖5项; 2009年10月被中国文明网好人榜评为中国百名好人之一;2010年被评为首届孝感市道德模范;2013年10月获孝感市突出贡献人才奖;2015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证书,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2016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评为“荆楚楷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