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柴米油盐,关系民生。一年多来,孝南全力推进省级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全区上下万众一心,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打响了一场保卫食品安全的“人民战争”。
高位推进,社会共治抓“创建”
孝南坚持把食品安全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党政同责的要求,把创建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制定工作任务分解表,细化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部门,确定时间节点,在此基础上,区食安办牵头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城管和食药监管部门配合持续开展小餐饮专项整治;工商部门将食品安全纳入市场综合监管的重要内容,解决了无照无证经营、食品安全纠纷处理不及时的问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搭建“两法衔接”平台,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出重拳……
此外,以抽检、分级分类管理、严格依法查处和信用约束为主要手段,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行主体责任。在生产环节,对食品企业开展分类管理和诚信评定;在流通环节,对食品经营单位履行食品安全责任等情况进行量化计分;在餐饮服务环节,推行餐饮量化分级外置化公示,开展“寻找笑脸就餐”;在公众平台发布“红黑榜”,适时通报食品安全违法案例,利用行政监管和市场机制倒逼企业自律。
打建并举,筑起食品“安全墙”
食品安全,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秩序规范。今年以来,孝南区陆续启动了白酒、食用油、猪肉、“五毛食品”、网络订餐、保健食品营销欺诈行为等食品类专项整治;小药店、小诊所、冷藏冷冻药品专项整治;定制式义齿、普通骨科植入物的医疗器械类专项整治。查办食品类违法案件130件,其中涉及到三家保健品店违规违法经营行为。约谈两家网络销售平台,下达整改通知书八份。完成节日市场食品快检20个品种2033个批次。受理群众投诉举报24起,回复率百分之百。张贴宣传条幅标语200多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大力营造全区动员、人人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知晓率和关注度。
破局“三小”,托起食品安全“大民生”
根据主城区餐饮多而集中的特点,孝南以推进“两主一横(“两主”即长征路、城站路主干道,“一横”即长征一路)餐饮食品安全示范带建设为重点,通过“三制”整治规范小餐饮。区食药监局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小餐饮店采用“一店一档”制;根据责任分工,实行一人一段、一人一片,各负其责的“包保责任制”;采取对整改后符合要求的门店进行销号的“整改销号制”。在办证审批环节前,派专人指导店面按照前店后厨的标准进行改造。目前,星河天街、保利广场、长征路南均获得“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称号,长征一路小餐饮店已有6家经过整改后达到标准,其余门店正在积极改造中。
在特色产业方面,孝南以打造“两区一特”(“两区”即豆制品集中加工区、米面制品集中加工区,“一特”即麻糖米酒等特产)为亮点,以“三个一批”(集并整合一批、帮扶规范一批、整治淘汰一批)工作思路整合提升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目前,已引导5家米面制品小作坊业主集资成立湖北康明面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投资1800余万元,建成3条现代化米面制品生产线,一条炒粉生产线,一条热干面生产线,一条水饺皮、包面皮生产线,日产可达5000公斤规模,已于今年4月取证正式运行。引导4家米粉小作坊企业集资建立了孝南区福到粉业加工厂,目前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引导3家豆制品小作坊按照“五有五化一封闭”(五有:有生产车间、有原料仓库、有成品仓库、有洗手更衣、有消毒设施;五化:地面墙裙瓷砖化、作业人员健康化、加工设备食品化、“三防”设施齐全化、加工场所清洁化;一封闭:生产过程全封闭)要求进行改造。督促十多家米面制品小作坊按照“五个统一”(即统一门店招牌、统一工艺流程、统一加工设备、统一管理制度、统一生产标准)的标准对店面和加工区域进行改造升级。
创建无止境,孝南将继续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城市为契机,加大机制创新力度,努力给公众营造一个放心、安全、优良的食品环境,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责任编辑:陆新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