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镇瀛,本名杨立忠,1912年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杨家河寨上湾。1938年初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受党组织委派,回到湖北孝感,负责开辟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历任孝感县四区筹备处主任、孝感县二区区长、孝感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和其他同志一道,为孝感县襄花路南、路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立下了不可磨灭的首创之功。1941年农历正月初九,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捕。同年春天惨遭日寇杀害。杨镇瀛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
一、奔赴延安
杨镇瀛幼时在家读书。稍长,考入宜昌第一中学就读。不久,因家境困难,只得中途辍学。失学后,在家一边种田,一边参加上海进步教育家夏丐尊主办的开明中学函授学习。1934年,经亲朋介绍,离家往河南驻马店育小任教。1936年,又回到湖北孝感,就教于孝感县中心小学。杨镇瀛参加革命前,始终是一个生活不定、衣食无着的穷苦小学教员。
杨镇瀛的青年时期,正处阶级压迫极为残酷,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相继沦陷,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着中华民族的土地,中国人民陷入了空前的大灾难。这一切撕痛着杨镇瀛的心。而1934年10月开始的红军长征和1935年由中国产党领导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又极大地鼓舞着杨镇瀛的斗志。他本名立忠,这时便取“镇服日寇”之意,改名“镇瀛” (“瀛”指代日本),以示自己爱国抗敌之心。
这期间,杨镇瀛订阅、借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受到了许多进步和革命的思想影响。民族的灾难,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前途,时常萦回在他的脑际。“古代平民受不了不平等的待遇为什么还能屈服”的问题,引起了他的怀疑。他大胆在开明中学讲义社编的《自习册》 “质疑”一栏内提了起来。几行渗透着马列主义观点的回答,打开了他的眼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从古到今,并没有改变”;所谓古代平民受了不平等待遇而能屈服,那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虚假现象;“一到社会经济基础动摇,平民不能安居乐业时,那平民就不能屈服了”“现在也已经到了平民不能再屈服下去的时候了” “因时代的进化,将来的政权要归到大多数‘生产大众’手里”。这使杨镇瀛看清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现状和前途,懂得了必须通过革命斗争,才能改造不合理的社会,使人民获得解放。杨镇瀛在1934年11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铁道旁倒毙一丐,除野犬巡视其侧外,人皆掩鼻目视而过,不知素讲人道之士绅,暨焚纸叩头超度鬼魂之慈善家,将何置之?噫!不能救人,安能救鬼?余不禁替现社会之穷人一哭!”作为一个穷苦的小学教员,杨镇瀛的感情已和广大劳苦大众融为一体,立场也与工农基本一致了。他暗自立下了救人民出水火的革命志向。
1937年下半年,杨镇瀛的表叔、早已去延安参加了革命的高士瑾同志(湖北孝感高家湾人,原中共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81年3月病逝),身染重病,党组织决定让他回家疗养,杨镇瀛受高家委托,前往中途迎接。在那里,杨镇瀛第一次接触到护送高士瑾同志的党的干部。在与高士瑾几位同志的相互倾谈中,杨镇瀛从他们那里进一步受到了党的直接教育,他表示要去延安参加革命。
接高士瑾同志回家养病后不久,杨镇瀛即经介绍,通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于1938年夏,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杨镇瀛到达向往已久的延安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为党所领导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革命道路。
二、开辟新区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1938年秋,杨镇瀛受党组织委派,由延安,经襄阳,绕道宜昌,辗转回到已被日寇侵占的湖北孝感,负责打开局面,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杨镇瀛回到孝感时,只有先期从延安回孝感的许金彪等少数几个同志,在孝感中和乡一带组织抗日武装,开展小规模的游击战争,县委尚未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也还没有。开辟新区,为县委的组建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创造条件的任务,十分艰巨。
但无论多么艰巨的任务,都难不倒共产党人。杨镇瀛回乡后,冒着生命危险,夜以继日地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全力投入了打开局面,开辟新区的艰苦斗争。
杨镇瀛首先在襄花路北以孙厉店为中心的地区着手开展发动工作。有时,他头戴草帽,脚踏草鞋,身穿破袄,腰系草绳,深入村舍,与贫苦农民促膝谈心,向他们宣传“穷人并不是命中注定的穷,而是受剥削、受压迫的结果”“穷人只有团结起来作斗争,才能得到翻身” “要靠我们自己起来救自己”等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有时,他又换上礼帽,套上长衫,到开明士绅家,与民主人士交谈,宣传党的一致抗日的主张,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动员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鼓励他们为抗日救国作出贡献。杨镇瀛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走西村,到东庄,踏遍了襄花路北的山山水水。晚上,住在革命同志或贫苦农民家里,不是开会,就是起草文件,常常工作到深夜。经过几个月的发动和组织,终于建起了第一个区筹备处,杨镇瀛出任筹备处主任。而后,孝感县第一个党所领导的区政权——孝四区抗日民主政府便告成立。不久,赵辛初、张宗国(吴光治)同志来到孝感,他们即以孝四区为基本区建立了中共孝感县委。
襄花路北的局面打开以后,县委又马上委派杨镇瀛和郑重同志,到襄花路南负责开辟新区。杨镇瀛肩负县委的重托,和郑重同志一起,连夜穿过襄花公路,来到路南良心庙,在以良心庙为中心的大庙店、栗林店、吴家店一带,开始了打开路南局面,再建路南新区的艰苦工作。
杨镇瀛根据在路北开展工作的经验,结合路南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深入贫苦农民之中,发动、组织基本群众,另一方面同当地开明士绅广泛接触,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从1939年6开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已在以良心庙为中心的地区发展了30多个党员,建立了良心庙支部、大庙支部、吴店支部3个党支部。一批立志献身革命的同志相继参加了党的队伍。如在这期间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蓉同志(湖北孝感高家湾人),后任中共孝感县委妇女工作队队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杨镇瀛和其他许多同志的共同努力,襄花路南的局面得以打开,于是在1940年4月,成立了以良心庙为中心的孝感县二区抗日民主政府,杨镇瀛出任第一任区长。
从1938年秋,到1940年4月,在由延安回孝感的短短一年半时间内,杨镇瀛在党的领导下,与开展武装斗争的同志相配合,在孝感县襄花路北、路南,先后创建了孝四区和孝二区,为孝感县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立下了卓越功劳。1940年6月,主要以孝四区、孝二区为基本区,成立了孝感县抗日民主政府。当时,县长是民主人士黄曙晴,负责全县实际工作的是县委政权部长兼县政府秘书长张宗国(吴光治)同志。后张宗国同志调任党团书记兼县委军事部长,杨镇瀛便由孝二区区长调任孝感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长,接替张宗国同志,以党的代表身份,实际负责孝感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全面工作。
三、英勇就义
1941年农历正月初九,杨镇瀛与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马沂同志一起,到王店东南的张家湾开会布置工作。当晚,由于叛徒的出卖,所住村庄遭到从小河镇据点出动的日寇突然包围。杨镇瀛只身奋力掩护马沂等其他同志突围脱险,自已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捕。中共孝感县委闻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进行研究,决定千方百计组织力量,竭尽全力营救。
杨镇瀛无论在开辟新区的艰苦岁月,还是在负责全县工作期间,都能广泛深入群众,和贫苦农民打成一片,同民主人士交往也能赤诚相待;他工作踏实,处事果敢,平易近人,所以不仅深得革命同志的信赖和广大贫苦农民的爱戴,而且深得民主人士的敬仰。因此,得知烈士被捕的消息后,抗日民众群情激愤,民主人士义愤填膺。有的同志提出劫狱营救。县委考虑到当时敌众我寡的情况,分析劫狱非但难以救出杨镇瀛,而且可能激怒敌人早下毒手,同时还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和暴露已经打入敌人内部的革命力量,因此没有采纳。据传白沙铺有4位民主士绅,在县委提出通过统一战线的力量进行营救的方案后,自愿结伴前往营救。结果,其中3人被惨无人道的日寇活埋,只1人逃离虎口。
因为杨镇瀛在孝感影响大,威信高,早已是敌人悬赏捉拿的对象;杨镇瀛被捕后又被关押在戒备森严的日军宪兵队;敌人非但不肯放人,甚至不敢公开承认捕人一事,所以,营救杨镇瀛的许多计划,都难以实现。
后来得知,杨镇瀛在狱中,屡遭敌人严刑。有一次,豺狼成性的日本宪兵,强行脱光烈士的上衣,用烧得通红的烙铁,乱戳杨镇瀛的前胸和后背。但他毫不动摇,只是咬紧牙关,怒目以视顽敌。杨镇瀛在狱中,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虽遭毒刑拷打仍然守口如瓶,严守党的机密。他铁骨铮铮,视死如归,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立场和崇高情操。
敌人从杨镇瀛身上毫无所得,恼羞成怒,遂于1941年春的某天深夜,将烈士押到孝感车站附近秘密杀害。
杨镇瀛被害的噩耗传到襄花路南北,抗日军民,民主人士,无不失声痛哭。县委张宗国(吴光治)同志,拿出组织上发给自己治病的全部经费,对烈士的家属(当时他女儿3岁,儿子半岁)进行了安抚。
杨镇瀛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他将自己满腔的青春热血和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胆忠心,全部献给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拯救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献给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解放斗争,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英名与祖国山河同在。
资料来源:
①杨镇瀛1932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所用开明中学讲义社《自习册》第一卷第一期。
②杨镇瀛《日记》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