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习总书记这话说得好哇!”3月18日,孝感市孝南区祝站镇武庙村脱贫致富明星陈伦安由衷地说,“我还要加倍奋斗,为乡村振兴出把力。”
现年60岁的陈伦安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陈翠莲和儿子陈辉分别患有智力三级、二级残疾,其本人患有肺癌,2015年因病纳入贫困户。通过精准帮扶,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3万多元,是5年前的10倍;2020年分别被评为孝感市“脱贫之星”、孝南区“十佳脱贫奔小康先进个人”。
多年来,贫病交加的陈伦安一家士气低落、情绪不振,仅靠低保金和种点口粮田、打点散工过日子,生活艰难。陈伦安虽然有水稻种植的专长,但投资缺本钱,致富无门路。扶贫工作队帮他和村民选择发展传统优良水稻“黄毛粘”种植,但“黄毛粘”不同于一般的水稻,生长周期长,对水源要求高,而武庙村是有名的“旱包子”。为解决这一难题,2019年初,工作队将水利建设列为优先建设项目,先后硬化水渠2100米,挖了24口塘,打了4口深井,对泵站进行维修,改善了生产条件。
陈伦安在割草喂鱼
在工作队的引导下,2019年,陈伦安流转土地30亩种植“黄毛粘”。他一边吃药治病,一边起早贪黑干。为减轻劳动强度,陈伦安将亲戚家的旋耕机租来,还以成本费帮助村民耕作。第一年,30亩“黄毛粘”丰收,亩产达450公斤以上,在大家帮助和自己努力下,销售一空,增收6万多元,终于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从种植优质稻中获得成功后,陈伦安信心更足了。2020年,他又流转土地25亩,在已有旋耕机的基础上,投资4000多元,购置了1台拖斗,还承包鱼塘28亩养鱼,在渔池边坡放养鸡鸭鹅,走上一条种养加一条龙、绿色循环的产业发展之路。陈伦安人勤劳、爱钻研,他认真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的“黄毛粘”种植技巧,在生产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少村民和贫困户从陈伦安家庭的变化中受到很大的启发,纷纷找他学习取经,他不仅尽其所长给予帮助,还十分热心地为其他的农户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在他的带动下,全村30多户种植“黄毛粘”共计100多亩,增收20多万元。
陈伦安驾驶自家购买的收割机
传承回报社会新风尚。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村防控工作非常繁重,从武汉返乡人员的人员达250多人,仅靠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力量远远不够,陈伦安第一个报名当上志愿者,积极参加入户排查、防疫宣传工作,坚持卡口值守50多天,还用自己的电动车义务为村民代购蔬菜及日常用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
陈伦安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脚印,留下闪光的足迹,实现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