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多亏了工作队的帮扶,帮我找到了工作,解决了2个伢的读书费用,家里4个病人看病吃药也没有了后顾之忧。”12月25日,说起自己的脱贫故事,孝南区祝站镇玉丰村村民余腊英脸上满是笑意。
说起余腊英,玉丰村民都唏嘘不已。今年47岁的她,丈夫早逝,留下一家老小6人,2个孩子均未成年还在读书,其余几人因为患病、智残等原因均无劳动能力,余腊英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
“当时她家是外迁来的,在村里没有田,连地都没得种。”一位村民告诉记者。2015年,余腊英全家的收入才1万出头,吃饭都困难,更何况还要供孩子读书。
2015年,由市卫健委、市直机关工委、市司法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组建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正式驻村,这个“全村最困难的家庭”成为工作队最深的牵挂。
针对余腊英家庭因病、因残、因学、缺劳力、缺技术、缺田地等多种因素致贫的情况后,工作队迅速与村两委研究帮扶措施,采取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施策,助力脱贫。
为纾解一家人因病、因残、因学带来的巨大压力,工作队和村委会送来健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政策,为全家6人申报低保,为2位残疾家人办理落实了助残补贴,同时还积极筹措资金,帮其修缮住房、饮水改造,畅通有线网络。
“我不怕苦、不怕累,什么活儿我都愿意干”!在余腊英的主动请求下,工作队和村委会因势利导,一方面借转村里的边角荒地给其种粮种菜和经济作物,保障口粮自给;另一方面,送她参加家政培训和技能培训,就近安排她到村办面筋厂务工。
考虑到其身体状况,2019年起,余腊英开始到村小食堂做饭,种地、照顾老小、务工增收互不误。其余几位家人也根据自身能力,安排到村里的公益岗位。那一年,余腊英一家的务工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
“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一定要让孩子读书上学,不能让孩子再吃没文化的亏!”余腊英坚定地说,多年来,就算家里再苦,自己也没动过让孩子辍学的念头。工作队不仅为2个孩子落实了“教育资助助学”政策,还多方筹集助学资金2万余元,送到了余腊英家里。两个儿子也十分争气,大儿子即将从山东建筑大学毕业;小儿子明年参加中考。
“算上低保金和国家各项政策补助,加上每年的务工收入,今年一家的人均收入有万把块,明年大儿子也就业了。”
“我们村正在搞农业观光,工作队让我明年多养点土鸡、麻鸭,多种点绿色蔬菜,开一个腊英土菜馆……”
谈及未来,余腊英满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