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孝南区东山头办事处府河村村民贫困户朱翠莲感恩的说:“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这条命可能早就没有了,感谢扶贫办、包保干部,让我的家庭逐渐好起来,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朱翠莲,女,63岁,,全家2口人,主要致贫原因是因残。2020年第七个国家“扶贫日”被评为全区“脱贫之星”,值得其他贫困户借鉴脱贫经验,学习奋发图强的精神,立下脱贫之志,早日走上致富路,奔向小康家。
遭遇变故,无奈变成贫困户
命运仿佛在捉弄人。2015年朱翠莲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和精神一级残疾的儿子,甚至欠下十几万元的债务,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家中也没有了主劳力,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存,2015年通过精准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府河驻村工作队队长邓少华一行每次去看望她,她都眼神闪躲,试图回避,为了保护她的自尊心,“扶贫先扶智”,于是在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贫困户的心理疏导。不定期的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分析她致贫原因,结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脱贫措施,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脱贫致富的路子。
重塑信心,决心摘下“贫帽子”。
生活为朱翠莲关闭了一扇门,但是她却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开了一扇窗。朱翠莲为偿还其丈夫生前治病欠下的债务,她利用空闲时间,自己主动到处找工作、打零工(在吴家山葡萄园摘过葡萄、菜地摘过菜)增加收入。近年来在村干部的帮扶下,给朱翠莲安排到村级做保洁员,为其子安排公益性岗位增收收入。期间她还一个人种植了4.6亩水稻和油菜,政府每年特色产业种植奖补1380元,每天她除了打扫公共厕所的卫生,打扫完毕后,她瘦弱的身影就奔赴在田地间,除草、打药、施肥,收割,不知疲倦的忙前跑后,4.6亩田地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五谷丰登;在生活上,细心照顾三十多岁患精神病的儿子,包保干部每次走进她家,看到的是她眼里的一份微光,是一个伟大母亲对一名遭遇不幸儿子最真挚的爱和对“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的包容期待。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朱翠莲发挥自身能力,努力拼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其他贫困户学习的好榜样。
温暖帮扶,脱贫致富不忘感恩。
驻村工作队,包保干部每月入户与朱翠莲沟通,通过不断多次的深入交心,慢慢地,贫困户与包保干部、与政府的感情越来越深,生活遇到的难题她也打开心扉,毫不保留的向我们反映,我们不断的鼓励他们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要及时把“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转变。她每天早出晚归,把村委会卫生做的干干净净,不管是炎暑还是寒冬,始终驻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值得祝贺的是,村委会的卫生多次被获好评,“美丽乡村”的流动锦旗长期挂在村委会,高高扬起,在她心里,也十分感谢政府关怀。她的辛勤劳作,加上帮扶干部的关心支持,几年下来,已还清他丈夫的欠款。
现在她每天都有事情做,不再是在家里伤心落泪的贫困户,而是通过自己努力奋斗挺起腰杆子的脱贫户,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每当与人闲聊起家常,朱翠莲总是笑口大开的说,现在的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有奔头,家里的条件也是一天比一天好了,以前总是吃什么都舍不得没钱买,现在我终于可以做好吃的饭菜给我的孩子,想想都觉得很窝心,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的关怀,感谢扶贫的好待遇,感谢帮扶责任人!
如今,她家生活非常顺心,基本上没什么花费,自身生活已经是达到了“小康水平”了。更让帮扶人感到欣喜和意外的是,朱翠莲深切体会到天道酬勤,不勤劳再好的政策也没用,只有勤勤恳恳努力踏实的工作,才能改变一家人的生活状态。政府能帮到她们这样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剩下的要靠他们自己把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