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椒飘香,富了村民富“穷庙”


8月8日,孝感市孝南区祝站镇武庙村花椒基地管理房机器轰鸣,采摘来的花椒经过烘干、筛选后装成一箱箱成品,准备上市销售。武庙村2018年引进花椒种植产业,两年时间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金石为开,除草拓荒育产业

武庙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是深度贫困村。2018年以前,村里没有主导产业,是典型的空壳村。

如何让这个深度贫困村如期脱贫,是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最大的难题。

“只有发展产业,创造就业岗位,才能带动集体和贫困户双增收。”孝感市住房和建设局驻村工作队长陆艾华坚定地说。

工作队四处奔波考察,先后思考引进野菊花、苗木、油茶种植等产业,都因为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太差,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工作队、村“两委”干部认真分析村情,进行广泛入户走访和市场调研,发现村里高岗地多,杂草丛生,一棵野花椒枝茂果香。是否适合种植花椒?

顺着这个思路,工作队找到湖北泽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王泽刚,想引进来村投资开发花椒项目。王泽刚不愿冒险投资风险大的农业项目,市工作队长陆艾华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承诺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陆艾华对王泽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达目的不罢休。

王泽刚担心,陆艾华是女同志,驻村一年就回城里单位了,在乡村投资,与村民协调的事情多,怕遇到麻烦事,没有像陆艾华这样有魄力的干部帮忙解决。

“你的项目就是我的事业!你的问题我全力支持解决!花椒不见收成,我决不回城!”陆艾华拍着胸对王泽刚说。

王泽刚被陆艾华的诚意和强烈的事业心打动,同市区工作队、村“两委”干部一起先后到钟祥市、老河口市和重庆市等地考察,向知名专家咨询,学习了栽培技术,了解到很多成功的范例,坚定了种植花椒的信心和决心。

有了花椒树栽培技术,但究竟种植花椒能否成功,还取决于土壤的结构、肥力、酸碱度等因素。为此,区工作队队长刘红华请来了区土肥站的技术人员,对拟种植花椒的土壤酸碱度及土质进行科学检测,经过适度改良可种植花椒,工作队终于放心了。


工作队和王泽刚将杂草荒岗平整为田


为筑巢引凤,工作队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对一期200亩岗地流转后进行土地清理,挖塘40亩,打深井4口并配备灌溉设备。合同签订后,又联系市区供销社先后三次配送有机肥16吨改良土壤。

工作队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动了王泽刚,他投资200多万元,2018年8月份开工建设,工作队天天在工地协调服务,仅用3个月,200亩花椒苗栽种完毕。

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2019年,工作队争取项目资金76万元,再次流转土地300亩,在干旱之前完善灌溉设施系统,形成了500亩的种植规模。目前,花椒枝繁叶茂,长势喜人。


工作队和王泽刚查看花椒长势

利益链接,小花椒大产业,成为富村富民“摇钱树”

为促进村集体增收和解决在家贫困户就业,村委会与泽创公司签定合同,每年向村上缴保障性收入,且不与公司效益挂钩。2018年,武庙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创收,第一笔收入4.8万元如期到账,2019年上升到11.68万元,产业收入实现从零到十万元突破。


花椒加工

花椒种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为促进贫困户增收,工作队、村委会制定了武庙村产业利益链接机制,核心是贫困户务工优先。2019年,在家的贫困户劳动力通过务工,户均增收3000元,2020年将达5000元以上。

“我和老伴今年上半年都在花椒基地做事,赚了3800多元,我老伴年纪大了,今年不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贫困户吴春娥对记者说,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丰产后,每亩花椒的管理费将2000~2500元,500亩花椒每年带给村的劳务收入将达100~125万元,将促进在家农户户增收2至3万元,带贫效应十分明显。

“我已经注册了‘花椒王’商标,上了中国扶贫网湖北特色馆扶贫产品目录。下一步,我将发展有机花椒并进行深加工,还将种养结合,向生态种养殖的模式发展,争取更高的附加值。”39岁的湖北泽创公司法人王泽刚自信地说。

“通过合作社,我将贫困户种的黄毛粘、丝瓜,养的蜂蜜、龙虾、鸽子,利用我的网上平台对外销售,为武庙村脱贫攻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履行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武庙村从没有任何产业的空壳村,只用了2年时间,成功引进花椒产业,带动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3000元一跃增至今年16万元,人均纯收入从不到9000元增长到近1.9万,彻底甩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村集体和村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幸福指数逐步提升。


(作者:丁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