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扶贫工作队员陆艾华和刘红华帮陈伦安种地
陈伦安今年58岁,2015年患肺癌动过手术,妻子患智力三级残疾,儿子智力二级残疾,一家三口仅靠低保和种点口粮田过日子,生活十分艰难。
2018年底,为帮他摆脱严峻困境,市区工作队到陈伦安家走访,得知陈伦安有种植水稻的专长,对陈伦安做思想工作说:扶贫必须扶本,除了政府“输血”帮助外,主要依靠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收赚钱,才能甩掉穷根。
工作队鼓励他种植附加值高的优质稻“黄毛粘”。陈伦安当时根本不相信:“我种了一辈子田,从没见过种田能赚大钱,只够养家糊口就不错了。”陈伦安理直气壮地说。
为打消他的顾虑,工作队将他带到陡岗镇香润公司参观学习种植、销售“黄毛粘”的经验,了解市场行情,让他开阔视野,转变思想观念。
市区工作队轮流帮陈伦安分析市场销售和成本收益,他思想上有些触动,但另一个问题来了,武庙村的土壤、气候、水利条件是否适合种植“黄毛粘”?
为确保万无一失,工作队邀请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汤俭民实地考察,确认适合种植,他这才放心了。
“黄毛粘”不同于一般的水稻,生长周期长,对水源要求高,武庙村是有名的旱包子,为解决这一难题,2019年初,工作队将水利建设列为优先建设项目,先后硬化水渠2100米,挖塘24口,打深井4口,对泵站进行维修,改善了生产条件。
在工作队的引导下,陈伦安2019年流转土地30亩,他一边吃药治病,一边起早贪黑,搞好田间生产管理。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增加收入,陈伦安将其亲戚家的旋耕机借来耕作,同时为村民耕作,只收取成本费。
陈伦安驾驶旋耕机
2019年3月,他在田间劳作时,不慎将脚扭了,他忍着疼痛,一直到将田全部耕完,秧苗下田成活后,6月份才去动手术。刚出院未完全康复,又到田间除草、打药。
为减轻他家的经济负担,工作队联系区农科所送“黄毛粘”种子350斤,工作队帮扶化肥1500斤,多次邀请农技专家汤俭民到村,从下秧、栽植、除草、杀虫、灌溉、收割一条龙保姆式服务,确保了30亩“黄毛粘”丰收,产量达每亩900斤以上。
陈伦安在田间劳动
陈伦安为黄毛粘销售发愁,工作队主动帮助找单位和熟人购买,打开销售渠道,同时引导他闯市场自销。去年,他家种植的“黄毛粘”全部销售一空,增收6万多元,彻底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陈伦安在自己种植“黄毛粘”增收后,不忘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种植,通过送种籽、传授技术、聘请劳务等方式,带动其他贫困户增收。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植“黄毛粘”的热潮,30户农户、贫困户种植“黄毛粘”,面积达100多亩,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武庙村的一个主导产业。
为回报社会,今年疫情期间,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冲锋在前,主动协助村“两委”宣传防疫知识,为村民测量体温、代购物资、义务值守卡口达50多天,为武庙村评为无疫村作出了贡献。
陈伦安克服小富即安的落后思想,在尝到产业致富的甜头后,继续开拓增收门路,今年,在去年种植优质稻30亩的基础上,又承包鱼塘28亩。虽然今年有疫情影响,但陈伦安充满信心,高兴地说:“今年的种植、养殖及打工收入可达到10多万元。”
陈伦安在工地打工
“人穷人病人残不可怕,只要志不穷,人不懒,精神不衰,凭自己和勤劳的双手苦干,完全可以脱贫致富。”
陈伦安说:“最大的压力是没有工打。最大的希望是多活十几年,用一双手,养活一家人。”
采访陈伦安后,笔者眼前、心中时时出现这个1米8高、肤黑大汉的身影和忘病苦干的拼搏精神!被他感动!催人奋进!为他祝福!
这正是:
得了绝症无绝路,
忘病日夜辛勤做。
人生极处是精神!
自强勤劳能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