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却要远离家人到穷乡僻壤生活;他在乡镇工作了三十年,却还主动请战到乡村扶贫;他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却坚持到最基层任村第一支书、驻村队长。今年6月,他被推荐为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评选表彰对象。他就是孝南区政协副秘书长,驻孝南区杨店镇栖凤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国胜。
仲夏时节,走进孝南区杨店镇栖凤村,一条条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一盏盏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一户户哗哗的自来水,一行行层次分明的银杏、楠树,一片片吴茱萸基地、桃园、茶园、橡树园,五颜绿色的点缀和农业庄园的衬托,与周边青山绿水、农户住宅相映成辉,恰似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山水画卷……
“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我们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张国胜。”记者所到之处,村民纷纷说道。
2018年3月,张国胜在完成一年区委政治巡察任务后,主动多次向政协领导申请,请战到扶贫一线工作。
你是贫困户,更是我的亲人
栖凤村位于杨店镇最北端,由原铁坝、新风和定新合并组成,原铁坝村是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全村654户2654人中就有贫困户57户117人。
到村第二天,他就来到贫困户程菊娥家中。程菊娥一家3口人,小儿子性格内向,在外打工;大儿子邬永锋患先天软骨病,36岁了几乎没下过床,从小到大吃喝拉撒都是她一个人料理。
一进程菊娥的家门,他的心就狠狠地揪了起来:老人坐在空旷的厨房里的小板凳上,手里端着一碗饭,灶上面放着一碟没有油荤的小白菜,虽吃的正香,但厨房后面传来的一阵阵尿骚味,刚进门的他被熏得站也站不住。当老人得知他是新来的扶贫工作队长时,一把把他拉到厨房后面,手指着墙角说这就是她的儿子。只见墙角一张破床上,躺着全身萎缩,只露着一张脸咧着嘴傻笑,一句话也说不清的一瘫肉泥状的人头,睡的发黑的被子皱成一团,床边一个脚盆里装着尿……
此情此景,张国胜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是扶贫队长,不愁吃不愁穿是我对你的承诺。你们是贫困户,更是我的亲人!你们的苦就是我的苦”。
三天后,张国胜就通过和区残联部门的联系,不仅给他们解决了轮椅,还安排了一套两件沐浴具、入厕具。一周后,他又自掏腰包给他送去一张崭新的席梦思床,当将几块木板拚凑的半头床换去,将房间打扫清理后,口齿不清的邬永锋笑的合不拢嘴。后来,他又通过与区民政部门的联系,把她全家的帮扶政策用足用满,将原邬永峰一人享受的低保政策,调整为全家三人享受低保政策。
据了解,几年里他共为36户贫困户112人次进行了提标扩幅,为25个贫困户、3个非贫困户办理了慢性病卡;先后筹措资金10多万元,为17户不能纳入危改房的贫困户进行了住房维修、翻修和傢具添置、生产生活环境改善。
栖凤村是我的第二故乡,为家乡操心做事是应该的
“我今年除了吃的油外,卖了80多斤菜油收入700多块钱,这是十几年来破天荒哟!不是改造了渡槽,去年大旱年景还收下了稻子,种下了油菜、花生,不然那有今年这好的收成。”
我们刚一进村,就在广场上遇见贫困户张友和老人手舞足蹈地与一群村民们交流着今年丰收的喜悦。
栖凤村紧邻大别山余脉双峰山脚下,区位偏僻,交通闭塞,土地贫脊,生产生活条件恶劣。1993年,原铁坝村投资40多万元建有一座长650米的灌溉渡槽用于生产生活,由于当年的建设工艺和年久失修,10多年来,铁坝渡槽不仅不能抽水抗旱,而且还成了一座频危建筑物。为了解决抽水问题,先后请来多名水利专家堪察论证,都是因需投资250万元而望而却步。
2019年2月,张国胜通过外出学习取经,在充分调查论证、咨询专家后,只投资不足20万元采用地埋暗管PVC输水管道技术,就对渡槽进行整体拆除新建。6月,又是夏秋连旱。但有了改造后的抗旱台渠和蓄水塘堰,这一年,全村的水稻大丰收,秋冬作物也播下去了,这才有了广场上张友和老人和广大村民赞不绝口的夸奖!
据悉,张国胜几年里先后组织、协调、申报各类资金近800万元,为栖凤村建光伏电站、新修道路、扩挖塘堰、修建广场、建设晒场、改建渡槽、安装路灯、建自来水、绿化美化......,共建设扶贫项目25个。
特别是去年投资100万元建设的自来水工程,国庆节前实现了全村吃上了自来水。一股股甜美的自来水流进了贫苦户和所有村民的心田,流出了满满的幸福感。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张国胜从大年初一就赶到村,带领全体区、镇队员和村干部,60多天吃住在村,战斗在村,服务在村,构筑起栖凤村抗疫的铜墙铁壁。栖凤村春节前在从武汉、鄂州等外地回乡人员300多人的情况下,实现了无一疑似,无一确诊病例,被评为“无疫村”。
扶贫不仅是事业,更是责任
“扶贫工作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我们这些共产党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句话是张国胜在村“周一例会”、每月“支部主题党日”和“机关扶贫日”活动上每次必讲的一句话。而讲得最多,也是他最呕心呖血的还是“发展产业扶贫,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夯实基层党建”。
几年里,他在栖凤村开始了艰辛的探索。
最初,他想过林果种植,但果贱伤农;计划过种脐橙新品种,夭折了;后来谋划大棚蔬菜,也放弃了;准备扩大小龙虾养殖,但沿铁坝河地域狭窄,低田、水源都有限……。
2018年6月,他同回乡创业的复退军人张涛一拍即合, 联手开发吴茱萸产业。三年来,他去阳新学习,到利川取经,力排众议,化解矛盾,助力张涛投入150多万元,先后分三期建设起高标准的吴茱萸产业基地500亩,并在他的主导下,探索出了一条以“企业承包、村民承租,集体收益,三方共赢”的“合作社+基地+党支部+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之路。这个模式,不仅流转土地农户每亩每年收益300元,而且每亩带动贫困户、村民用工30至50个。仅此一项,每年有100多个贫困户和村民平均增收3到5千元,村集体年收入近10万元。
作为2019年孝南区唯一被授予“全省绿色乡村”称号的栖凤村,一个种植美国橡树500亩规模,在湖北数一数二,经营品种“天上地下都有,种养旅游齐全”的橡树庄园功不可没。在张国胜的协调下,庄园主人闵宝军不仅成为贫困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在日用工10多人的情况下,还带动本村和邻村贫困户10多人脱贫致富,年为村民土地流转、打工和村集体经济贡献50万元,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2019年10月10日,在村出列户脱贫民主评议大会上,张国胜充满激情地报告“村集体经济产业从一无所有到现已形成500亩吴茱萸、300亩小龙虾和2座光伏发电站、2000亩园林绿化、苗木花卉为主导的四大支柱产业格局,2019年,全村人平可支配收入达到22410.7元,集体经济从“零”的达到16.8万元,2020年可望突破27万元”时,全场掌声雷动。
等到这一天,栖凤人在张国胜的带领下整整干了三年。
三年来,张国胜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加了多少次班;记不清多少次冒着高温、酷暑、狂风、暴雨、大雪严寒,行走于村间地头,往返于贫困户之间;说不清多少回在“屋场院子会”、“乡村夜话”和村民家中讲政策、话发展、鼓实劲、描未来,激起党员干部群众“拔穷根”的精、气、神。
三年来,张国胜已记不清熬了多少个夜晚,写下近百万字的工作、学习笔记、扶贫日记、抗疫日记和脱贫致富、发展集体经济、基层党的建设的论文50多篇,其中《丘陵地区产业扶贫的实践与启示》、《精准发展集体经济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长篇报告文学《吴茱萸花开》等在全国、省、市各大报刊发表、报送到国务院、省扶贫办。
三年来,他培养了3名后备干部和6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了5名年轻党员,张涛被推荐为孝南区政协委员,青年扶贫队员李啸被市委评为“精准扶贫二等功”。他带出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