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党的干部,农民的儿子,我要时刻对党忠诚,为群众办实事”。这是孝南区卧龙乡长湖总支干部王平经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今年49岁的王平,扎根基层近30年,一直心系群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连续多年被乡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党员和突出个人。
心系群众冷暖
1997年3月,王平在卧龙乡联益村驻村,得知村民梁某承包集体鱼池三年,没有向村里交承包款。王平找到梁某了解情况,得知当年鱼行情不好,于是千方百计联系到鱼贩子,帮忙解决销售问题,又多次上门与他交流谈心。后来,梁某赚到钱,毫不犹豫上交了鱼池承包款。梁某多次在人前夸赞说:“王主任没有架子,多次到我鱼池来看望,帮我打开销路,像这样为民着想的干部,真是党的好干部啊!”
2016年夏天,一连十多天的暴雨,致使卧龙乡澴河沿线防汛形势异常紧张。卧龙乡卫东村陈家巷地势很低,外河水位已基本平堤,情况十分紧急。当时大家心里都没有底,会不会漫堤?自己的财产会不会受损?正在大家徬徨之时,王平顶风冒雨赶来了。他迅速召集青壮劳力,垒起了50公分高的三层沙袋,又安排人员负责道路巡逻,帮助转移困难群众。经过几天的奋战,河水终于退了下去,大堤保住了,群众生命财产也安全了,连续好几天没合眼的王平终于睡了个安稳觉。
为民办实事
2011年, 卧龙乡长征村支部书记辞职去外地打工,村两委班子一度处于瘫痪状态。乡党委派王平担任长征村支部书记,当时的长征村,基础设施差,班子不团结,属典型的“后进村”。王平到任后,一门心思想着怎样能为村民做点实事。他逐一走访村里党员、老干部和村民代表,得知大家最迫切的愿望就是修路。因为原来的通湾路全部是土路,而且大多高低不平,一遇下雨天,泥泞难行。可是要修路,钱从哪里来?面对资金困难,王平没有低头认输,他冷静分析情况后,三管齐下:先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取得村民的支持,争取到村里在外名人大户的赞助了,紧接着,他又把长征村府澴河外滩的土地大面积流转了出去,将收到的承包款全部用于修路,又向乡党委政府争取了部分项目建设资金。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一条7000多米长的水泥路终于修成了!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也修到了每个村民的心上。村民出行方便了,农作物和家禽到城里售卖也方便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对村里工作也更支持了。就连以前对村里有意见的村民也感慨地说:“没想到新一届班子能够把路修起来,太了不起了!”。
村里文化生活单调,王平发动两委班子,想方设法投入20余万元,重修了老年活动中心,购买了跑步机、扭腰器等4套健身器材,安装在人口集中的湾里,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在长征村任支部书记的三年里,王平经常对其他村干部说:“咱当干部,就是要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只有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三年里,他时常带着村两委干部走村入户化解矛盾、破解难题,走遍了村里每一个角落。
舍小家顾大家
那是2014年一个冬夜,晚上9点多,王平正在辅导孩子作业,突然接到长湖村一名干部打来的电话。原来有一村民跟外地群众发生争执,因双方都不肯相让,斗殴一触即发,情况十分紧急,希望乡里迅速来人!放下电话,王平立马向乡分管领导和乡派出所汇报了情况,又骑着摩托车冒着严寒赶往村里,第一时间稳住了现场。经过几个小时耐心的工作,双方终于达成和解,避免了一场斗殴。王平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十二点多,孩子们都睡着了。
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2016年,全省大数据核查工作启动,由于村里以往没有搞过这项工作,好多表都填错了。时间紧,任务急,王平连续半个月扑在村里,每天加班到九点、十点钟,终于保质保量完成了大数据核查任务;2018年,省考核组在孝南检查精准扶贫工作期间,王平作为长湖片的扶贫指导员,拖着大病初愈的身体,来回奔波在长湖总支6个村,指导完善扶贫资料。中午饿了,就啃一块随身带的馒头。他就是这么一个工作狂。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周末加班加点是常事,王平因为热爱群众,热爱基层,经常不能按正常上下班时间回家。家里两个孩子接送,开家长会等,全靠妻子。王平的妻子没有固定工作,做点小菜生意,每天凌晨四五点钟起床,到批发市场拿菜卖,卖完菜,还要回家照顾两个孩子。提起妻子,他说:“这么多年,最愧对的就是自己的妻子”。
29载风雨兼程,29载春华秋实。这就是王平,一个长年无怨无悔工作在基层、奋斗在基层的干部剪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