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3岁的刘务极从湖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与观赏植物专业毕业,回到家乡杨店镇做了一名桃树技术员。
与桃园“结缘”30年来,刘务极亲身经历杨店桃产业的起落沉浮,仍然矢志不渝,终其一生只为种好桃。
念好种桃经
“好,120箱4公斤装的,马上让人给你备齐打包发快递。”8月,孝感市将军贡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刘务极迎来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他桃园里个头大、成色好、水分足的鲜桃“俏”得很,在全国市场供不应求,每天订购电话不断。
上世纪80年代末起,杨店早蜜桃以其上市早一直俏销全国。1992年,杨店被国家科协列为全国四大名桃基地之一。
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期,杨店家家种桃,早蜜桃基地达2万余亩,年产值逾6000万元。在很多人月工资仅百来元时,5000余户桃农的年均收入1.2万元以上。
进入新世纪后,杨店一批传统的早蜜桃品种逐渐被市场打入“冷宫”。价贱伤农,很多人砍掉桃树,外出打工。
桃产业起起落落,让刘务极陷入沉思:桃,到底该怎么种?
每天清晨5点,刘务极就会起床,然后到桃林里转转,看看哪棵树需要“进补”,哪株苗要加强病虫害防治。
整整30年,刘务极人生的大半时间都交给了桃林,他喜欢和这些“老朋友”聊天、照顾它们。
对于种桃,刘务极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将新品种引进作为种桃的头等大事。“新品种引入后,不能盲目地开始种植,必须进行试种。”刘务极说,他将新品种进行嫁接种植,如发现不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就果断放弃规模种植。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刘务极更有自己的“尖板眼”。站在杨店镇将军村近百亩高标准示范桃园里,你会发现每棵桃树都戴上了黄色的防蜗牛圈,地面铺了一层反光膜,不远处的树上还挂着一盏平振灯。
“防蜗牛圈一般放置在桃树的分叉处,防止蜗牛上树的同时,也可以黏住各种虫子。反光膜可以减少杂草的生长,保持地面的湿度,增加光照和甜度,减少病虫害。”对于这些简易装置,刘务极却如数家珍,“桃子容易遭飞虫危害,平振灯的频率高,可以将飞虫吸引过来,用高压杀死飞虫,减少农药的使用。”
与桃林相隔不远的养猪场,也成了刘务极桃林的天然肥料“基地”。他到养殖场拖回动物粪便,用微生物发酵,制成有机肥,投放在桃树园里,实现无公害栽培。
别人家的桃子6元钱一公斤,刘务极种的绿色有机桃子能卖到16元、20元、24元一公斤。科学种桃,让刘务极尝到了甜头。
抱团闯市场
在杨店镇解放村,记者偶遇种桃大户余华清,他忙着摘桃、装桃,一刻也不得闲。“看着桃子一车车被拉走,心里比吃了蜜桃还甜!”今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他家种桃纯收入可达17万元以上。“这日子越过越有味!”
单个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差,如何克服这一瓶颈?2010年,刘务极联合几家农户,注册成立将军贡果合作社,抱团闯“桃市”。
2014年,刘务极又出新招。他找到鸿丰早蜜桃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周想清和新征农民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刘冬明,实行抱团发展。刘务极负责农技推广,卖桃高手周想清负责销售,年轻有想法的刘冬明负责宣传和网络销售。
经过多次市场调查,刘务极引进了春蜜、春美、锦绣黄桃、映霜红、黄金蟠等40余个优良品种,还自主培育出红肉油桃、红肉蟠桃等新品种,既批发,又拓展采摘业务,还卖到了网上。
“2.5公斤装精品桃礼盒,在网上卖40元。”2017年,他们开始线上卖桃,在电商平台开拓市场,仅去年就在网上售桃近3万公斤。
在刘务极的带动下,村里80%的农户都改种桃,大家种植的桃子质量上去了,售价越来越高,产量也增长了70%至80%。
“未来桃经济要想做大做强,就要整合资源。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桃子能跟孝感麻糖米酒一样,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让别人一提起桃子就会想到我们。”这是刘务极心中的蓝图,而他也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如今,刘务极和孝感市将军贡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走出杨店。他们和孝昌、应城等地区的合作社进行合作,组建了湖北省七仙红桃联合社,加盟联合社的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0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