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孝南区广场街道的熊咀社区,早年开发过程中,因开发商不规范的拆迁行为造成了征地难拆迁难的问题。
如何在老澴河改造征地拆迁工作中让群众满意,成了社区征拆工作的重中之重。
老澴河改造项目中,熊咀社区一期拆迁涉及的12户中,有5户是老百姓口中的“门面房”,拆迁难度大,但经过社区干部投入真情细致的工作,两个月内,拆迁工作顺利完成。
时间推移到1985年,熊咀社区的熊家文在槐荫大道旁做起了三间平房,5年后,平房改为3层楼房,并修了地下室。多年来,熊家文将地下室与一楼出租做生意,近几年,每年房租收入近10万元。
要拆迁,还建却没有“门面房”,熊家文不愿意:“我已经60多了,要出去打工也做不动了,我跟老伴就指着这些房租养老啊!”
得知熊家文内心的困扰,社区工作人员来到他家中,拿出政策文件和老澴河改造后的规划图,一遍遍向熊家文解释政策。
房子周边环境差,每到下雨都得蹚水回家;路太窄,错车都是麻烦事……看着规划图,再看看自己的房子,熊家文觉得社区说得有理。
“按政府统一标准去拆房,以后住的是新房,有绿化,有停车位,还不用操心办不了房产证。给孩子留下新房也是件好事,以后我就帮着带带孙子,养老去吧!”经过一周的思考,熊家文还是决定签下拆迁协议。
熊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汪少洪告诉记者,过去一些拆迁乱象导致熊咀社区的拆迁难问题。这次拆迁启动后,社区成立工作专班,一对一包保,在僵局中寻找突破口。
汪少洪说,他们反反复复向居民做思想工作,让大家认识到老澴河综合治理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人民居住环境的民心工程。政府统一拆迁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环境好了,受益者还是老百姓自己。
“我是社区书记,但我也是熊咀人,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将心比心,政策懂了,道理顺了,感情浓了,大家都是愿意支持的。”汪少洪说,他也曾经历居民强烈反对,但从未放弃,从站在门外到走进门内,从站着解释政策到坐下来沟通,最终居民被耐心所感染,握着手送出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