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美容师”是人们对环卫工人的赞誉,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种重复而繁重的工作,又使人望而却步。然而,有这样一名环卫工人,二十八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用手中的五尺扫把,清扫着城市的垃圾和尘埃,还人们以洁净美丽的环境。她,就是区城管局环卫所书院站优秀环卫工人刘玉珍。
无怨无悔的选择
今年46岁的刘玉珍,从18岁开始就干起了保洁工作,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8年。每天的凌晨三、四点,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刘玉珍就已经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细雨绵绵的春天到雪花飘舞的隆冬,从豆蔻年华的少女到人至中年的母亲;书院街、宝城路、后湖路、北正街……28年来,她走过的路无法丈量,城区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她挥舞扫把的身影。每当看到那一条条自己不知道扫过多少遍的马路,在时光的变迁中越来越整洁美丽时,她内心有着说不出的欣慰。近日,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善言辞的她,讲述了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亲眼看到的城市变化。
刚参加工作那年,有一天,她在清扫作业时,临街工地的民工把生活垃圾倒在已清扫干净的街道上,她上前好言相劝,不要乱倒垃圾、污染环境卫生,却遭到民工的辱骂,当时还不到20岁的她,委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
还有一次,她在保洁时口渴了,到附近的居民家要了一碗水喝,喝完后,她刚要说声谢谢,只见女主人将她刚用过的碗扔到窗外,摔了个粉碎。那时她的心都快和这个碗一起碎了,怔怔地愣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件事对她触动太大,让她一度对自己的工作心灰意冷过,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给了她莫大的精神鼓励,特别是工友之间如姐妹般真切的关心问候,温暖了她委屈受伤的心,使她有了继续扎根于环卫工作的决心。
工作之余,她认准了这样一个理:这工作是很苦、很累,社会地位很低贱,但它能给人们带来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这就足够了!她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城市不干净,我们脸无光”等宣传理念当做工作的信心和勇气,凭着这样的信念—一干就是二十几个年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早已从刚入行的一名年轻女工变成了后背微驼的中年母亲,岁月和超负荷的劳动使她额头多添了几丝皱纹,双手结满了厚厚的茧,但磨不去的是她对环卫工作的一腔热情,五尺扫把早成为了她生活的主要内容。
爱岗敬业的表率
从04年开始,她主动选择了基础条件比较差、作业任务重的玉泉路进行清扫保洁工作。这个路段有好几家生意火爆的夜宵烧烤摊点和酒店,还有几个单位和一所小学,垃圾多,任务重,没人愿意去,刘玉珍主动请缨,接下了这块“硬骨头”,这一干就是13年。垃圾清洁装卸车和电动清扫车是这近几年才升级的装备。在这之前,所有的垃圾都是用平板车转运,生意火爆的烧烤摊点和酒店平均每天要拖走的生活垃圾达7、8车,算上学校和单位的、在每年炎热的夏季,最高峰时每天都有接近二十车的垃圾转运量;除了清扫街道和转运垃圾,她还负责垃圾箱的清洗以及沿线临街非法张贴物的清除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繁重的工作,她每天都是天不亮从家出发,傍晚才能回家。炎炎烈日下,她的皮肤经常晒得过敏,中暑过好几次;数九寒天中,她会因工作时间太久,回家吃饭时手连筷子拿不住;她吃过沙子拌饭;被雨水灌哭过、被冻疮疼哭过.......但所有的困难从来没有让她对工作的信念动摇过。
为了使清扫工具结实耐用,多年来,刘玉珍在工作之余,苦练出了一套又快又好的“竹扫把”捆扎技术的基本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道路清扫质量,在重新改装和捆扎扫把时,扫把上的竹梢经常将刘玉珍的手刺出了一道又一道血迹斑斑的伤痕,她也毫不在乎,单是“竹扫把”捆扎这一项,每年就给单位节约了不少的费用。
真情言传的领头人
2015年初,丈夫因病去世。面对丈夫的去世,刘玉珍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更大了,上小学的儿子需要抚养,单位上的工作更是不能耽搁。阵痛之余,刘玉珍对工作越是用心了。她和儿子相依为命,在过去一万多天的环卫生涯中,刘玉珍不曾请过一天假,唯一的一次请假记录,就是丈夫去世前的那几天。
工作这么多年来,刘玉珍一直以身作则,在生活、思想上,像大姐一样关爱同事,提醒同事上班要穿标志服,作业时注意人身安全,将清扫保洁作业技巧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哪一家遇到难处了,她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有工友生病请假了,自己主动帮别人承担清扫任务;而她自己有困难,却从不愿意麻烦别人。
“现在人的素质提高了,工作环境也改善了好多;单位给了我一份稳定的工资,就应该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平时大家有困难相互照应也是应该的,”面对记者的采访,刘玉珍朴实无华的语气里有着知足和感恩。
环卫工作是极其平凡的工作,可平凡中同样蕴涵着闪光和动人的故事,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马路上这个橘黄色的身影是这个城市中最靓丽的风景,也是这个时代最美丽的人。(责任编辑:高巧燕)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