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波的一天

万小波在查房中

“5月27日交班,出院3人,入院1人;新收病人32床,张定华,男……”内科护士站---门虚掩,从内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一屋子的“白大褂”,倚墙而立,神情肅然。

好遥远的场面!

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后这还是第一次看到医护交班、开晨会---一种久违的亲切溢上笔者心头。

“白大褂”中,有一小伙子,于5月份下派来肖港中心卫生院,他便是来自孝感市中医院的万小波。小波200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个笑起来有些腼腆的小年轻。因他基本功扎实、勤奋踏实,成为中医院分级诊疗办公室下派基层,扶助基层诊疗能力提升的第一人选。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让卫生院内科悄悄发生着变化。

“我没想到的,他想到了”

内科的医生和护士都说,万医生人好,没有架子,大家有事没事都爱与他凑到一堆。每天查房,是医生们最享受的时光,因为他们多了一个再忠实不过的好伙伴---万小波。无论是谁的病人,万小波都会一起与他/她去看,去问,一起制订治疗方案;病人是哪天进得院,进院时情况如何,作了哪些处理,用了哪些药,病人是否在配合医生规范用药、治疗,病人哪些东西能吃,哪些东西要少吃,哪些东西绝对不能吃,他都会一遍一遍地给病人或家属讲清楚、说明白……这些,医生们看在了眼里,也记在了心里。

“他身上一定有我没有的东西,不然有的病人怎会偷偷地跟我说‘这个医生好过细,肯定是新来的吧?’”同样年轻的医生唐振祥笑笑说。

“有万医生在,我心里踏实多了,有时我没想到的,他都能够想得到,到底是见过的东西不一样!”唐振祥好生羡慕。

“有时我查房时,问着讲着就把一些细节给漏掉了,万医生都会在后面补充的。”“比方说今天收的那个16床病人,我见他身上有好多疹子,但我硬是不晓得怎么描述,还是万医生给我解了围。万医生是这样描述的:‘全身散在风团,突出皮肤,无充血。’”唐振祥摸摸脑袋:“我怎么就不知道这样描述呢?”“哈哈哈。”一席话逗得大家都乐了。

相谈甚欢的医和患

听说万医生周一来上班了,8床的婆婆欢喜得像个孩子,连忙把他喊到了床边---他们俩可是初次见面就很谈得来的啰。

“我要是倒在地上就完了,幸亏是倒在床上,就像么事把你推下去一样。”相隔两天,见到自己的医生,婆婆又唠起了她“逃过一劫”的万幸。

万小波看出了婆婆的侥幸心理,不失时机地提醒道“那要预防的,这种情况是要预防的。”

“小儿和大儿都不要我做事了,说他们的伢要靠我照顾。”说着说着,老人的鼻音加重,有些哽咽。

见老人有些激动,小波连忙拉着她的手,很自然地,劝慰道:“把身体调好一点,轻微的事情,自理呀,没问题的!”

或许是小波的手传递了力量,也兴许是他的安慰起了作用,老人显得信心足了一些,讲起了自己的患病、用药、饮食和困惑,她不明白的是,自己饮食注意得那么好,为什么还会得上高血压---她的心里是烦恼的(她不能接受自己60岁就患上了高血压病),需要同人说说才好。

这样的病人,小波是十分理解的。但他没有回避她的纠结,首先肯定了老人的认知。继而从遗传学的角度纠正了老人认知上的缺陷,将她从无谓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面对和接受现实,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同医生一道,想办法降低复发的风险。

“您儿子把三七粉买回后,带过来我看看,我看看厂家和含量,然后我把您每天吃的剂量定下来;再肥肉、大油绝对不能吃的,啊!”小波“哄”着身边的老小孩。“要多吃些青菜、木耳,有生山楂、熟山楂的话,也可以适当吃点,可以保护您的血管的。”小波反复叮嘱着。“哟嘞,我儿是叫我问哈医生,看山楂能不能吃。”老小孩好似遇到了知音。

……13床的爹爹还等着,小波告别意犹未尽的老小孩,向七病室走去……

万小波的一天,就是这么过的。(责任编辑:胡林刚)

(作者:杨望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