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小确幸”

1月3日,气温陡降,澴川迎来入冬第一场雪。孝南区祝站镇迎春村禾牧家庭农场的鹌鹑养殖基地里,3万只鹌鹑在恒温养殖棚内进食、下蛋、叽叽啾啾好不热闹,丝毫不受寒冷天气影响。

养殖场管理员熊发清精心照看着这些活蹦乱跳的小家伙,日子过得忙碌且踏实。

70岁的熊发清是村里精准扶贫户,家里有6口人,以前全家只有儿子儿媳在外打工的收入,他本人患有地中海贫血,每年要输3次血,生活艰难。

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村里给他办了医疗扶贫,输血不要钱,经过治疗,他的身体有了好转。

现在,熊发清和老伴都在农场工作,两个人一年收入3万元。农场还流转了他家的4亩土地,每年租金1500多元。此外,村里为他申请了10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他将这笔资金投入到农庄,由农庄负责还贷,每年可以拿到6000元的分红。有了这些固定收入,熊发清觉得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迎春村村主任熊锋告诉记者,禾牧家庭农场是本村人熊新元投资、熊志辉负责管理兴建起来的。两人是堂兄弟,以前一个在十堰做服装生意,一个在武汉、上海搞建筑、做建材生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称得上是村里的“能人”。

迎春村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贫瘠。全村483户,其中贫困户42户。这些贫困户大部分是因病、残障致贫。如何让他们摆脱贫困,是村里的难题。

2015年,扶贫工作队进驻迎春村,队长朱文波听说熊新元有回乡投资创业的意愿,就和村干部一起做熊新元的工作,并先后争取25万元项目资金修通通村公路,改造塘堰、河流。

村里和工作队的真诚相邀,坚定了熊新元兄弟俩回乡创业决心。回乡投资创业,项目既要高效、环保、可持续性,又能带动村民就业,他们认为必须满足这几个条件。

当年10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从竹柳再生林基地开始,禾牧家庭农场经过两年多经营,已经发展成为总投资1000万元,拥有6个种、养殖基地,占地面积550亩的循环生态农庄。

“鹌鹑养殖棚里自动化喂食、自动化清洁。养殖基地是去年6月建成的,投资30万元,现在已经产蛋两个月了,每天产蛋500斤,市场批发价每斤5.5元,供不应求。”

与鹌鹑养殖基地一路之隔的肉猪养殖基地两栋猪舍内,由料管和传输带将食物和水定时定量地传送到食槽,2500头膘肥体壮的生猪在25至28摄氏度恒温猪舍里欢快进食。养猪场2016年7月建成,投资300万元,占地6000平方米,年出栏生猪5000头,年利润200万元。

熊志辉告诉记者,鹌鹑粪便是上好的花草树木基肥,他们直接打包10元1袋,非常抢手;猪粪便由水自动冲到地下的水槽内,经过3个月的密封发酵生成沼气和沼液,沼气是清洁绿色燃料,用于猪舍锅炉加热,沼液是有机肥料,直接输送到竹柳种植基地和黑斑蛙水稻连作基地当肥料;猪粪和麸皮培养的蝇蛆是青蛙的饵料。

不远处的竹柳种植基地和黑斑蛙水稻连作基地,2015年10月种下的450亩竹柳已经成林,2016年3月开始孵化养殖,如今扩大到140亩的黑斑稻田蛙基地里的3万多斤成蛙正在冬眠。竹柳再生林5至7年成材,出浆量高、材质好,是造高档铜版纸的原料,主要销往湖南纸浆厂;黑斑蛙市场批发价20元每斤,2018年6月就可以出售第一批。

朱文波告诉记者,农场建起来后,村里20个贫困户依托农场脱贫。像熊发清这样常年在农场的固定工有24个,其中大部分是精准扶贫对象。59岁有轻微智障的熊新福就是养猪场的固定用工,他每月包吃包住工资2500元,一年收入3万元。农场全年临时性用工7500人次,日工资80至100元,全年工资性总支出100万元。

朱文波说,2016年迎春村已整村脱贫,脱贫后还有3年的巩固期,现在要帮助农场持续健康发展。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当日,孝南区正在召开最美孝南人颁奖大会,熊新元因为带领村民脱贫,被评为“最美孝南人”。


(作者:常丹 熊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