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界村:新变化改写旧歌谣

1月3日,隆冬,雨雪不止,孝南区祝站镇河界村水泥路蜿蜒向前,直通农家小院,路边蔬菜大棚连绵成片,随处可见村民忙碌收菜的身影。

“河界有‘三多’,单身汉多、残疾人多、做不得事的人多;河界有‘三少’,能干人少、生意人少、村集体收入少。”这是一首曾在河界村传唱多年的歌谣。

“唱的是村里以往的真实情况。精准扶贫工作队入驻后,现如今村里变化大。”河界村村支部书记罗元桥说。

产业扶贫薄地“生金”

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全村175户721人,贫困户有42户119人……三年前,市委办、市烟草局、市房管局、市城投公司等市直部门及孝南区相关部门组成的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河界村。面对这样的现状、听村民们唱“三多三少”歌谣,工作队员心里都不是滋味。

“挂了号”的贫困村,如何趟出脱贫新路?通过深入各家各户走访、调研,工作队“嗅出”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河界村与武汉市黄陂区仅一河之隔,有多年的种菜传统,110省道村前穿过,运输也方便。

工作队和村里一起定出种植产业扶贫计划,推广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村民每建一个标准钢结构蔬菜大棚,给他们补偿一半费用。

为劝说村民放弃传统种植模式,扶贫工作队苦口婆心。有时刚费尽口舌说服了一家,转身这家人听了其他村民鼓噪又变了卦;见在露天种惯了菜的人们怕冒风险,工作队就动员一些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人带头。当年,村里添了84个钢结构蔬菜大棚。

种上大棚菜的村民很快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用药少,病虫少,大棚蔬菜价格超出露天散种菜3倍。

56岁的贫困户吴群英身患癌症,丈夫早年去世,低保金远远不够日常生活用度和看病费用,一度只能靠出嫁的女儿救济。现在,生病时送大病慰问金,漏雨后帮着修房子,一有机会就上家里聊政策、聊帮扶措施……精准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让吴群英重燃生活信心。她也搭起了蔬菜大棚,买了辆三轮车卖鸡蛋,年增收入近万元。算起一年的收入,正在大棚里整理蔬菜的吴群英开心极了:“真得好好活着……”

以项目带动,形成规模效应,进而激发农民致富的内生动力。河界村从几个人的先行先试,到大家跟着学,再到发展成规模、成产业,目前全村建有蔬菜大棚247个,占全村土地面积的70%。从事种菜的村民达到100户以上。

新变化改写了旧歌谣

“过去喝的是硬化水、用的低压电、走的凹凸路、看的模糊片……工作队驻村里,引来了自来水、干净卫生;改造了民用、基地电线,不用担心天热总跳闸、浇菜抽不了水;环村路、机耕路都翻了新,农机可以多用几年;有线宽带牵进了户,能看的电视节目多了,图像也清晰了;建的光伏发电站让村集体也有了收入。”村里老党员徐汉初说。

“比起前两年,村里花红了、树多了、草绿了,路面也干净了,墙面刷白整洁了。”年过七旬的徐选清、沈五英夫妇说。

“过去我们一家四口有两人吃低保,一个‘穷’字压在心头,叫人喘不过气。这两年享受蔬菜种植补贴政策,还申请了扶贫贷款。我们收入增加,主动申请取消了低保补助,一年还结余10多万元。”贫困户致富典型李安学夫妇更是乐呵呵。

产业有了,脱贫的路子通了。贫困户们不仅仅致了富,还涌现出不少科技能手、土专家。贫困户李安学和罗国清一起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蔬菜种植大户,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

村里也开始传唱新的“三多三少歌”:河界有“三多”,男女老少做事的多、摘菜整菜的多、外出挣钱的多;河界有“三少”,晒太阳闲聊的少、抹牌赌博的少、成天要救济要低保的少。

“群众是最务实也是最知足的,只要让他们得到了实惠就一定会被认可。”驻村第一书记何斌总结说。

产业扶贫好比“绣花”,需要做细做实。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们早就谋划好了界河村下一步该走的路:今年起,将引导村民跳出“铁杆庄稼”的传统套路,树立市场经济思维、特色思维,借助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打造特色蔬菜优势区。

“只要继续细化与推动,何愁脱贫村民不小康?”何斌坚定地说。


(作者:刘艳 熊波)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