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最后的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平心而论,无论干任何工作,只要把牢了“最后一公里”,就可顺利完成任务,实现既定目标,否则,将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在实际工作中,少数领导干部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缺乏责任意识,在执行上级出台的惠民政策时落实不力,履责不到位,让政策举措始终“走在路上”,服务始终“停在嘴上”,就是没让实惠真正落到百姓身上;有的抓工作虎头蛇尾,前热后冷,只注重开头,不重视结果,只要电视中有影,报刊上有文,广播里有声,能产生轰动效应就行;有的工作上缺乏进取精神,存在畏难情绪,碰到困难绕道走,遇到挫折就退缩,结果让问题和矛盾越积越多,造成“末梢堵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真正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多些“最后”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思维是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责任担当。一条道路工程进度如何,要看“最后一公里”何时打通。同样,评价一项工作成效如何,不能只看开头是否华丽光鲜,更要看末尾是否敬终如始。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单位、部门或地区的领头羊,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任,只有多些“最后”思维,才能牢固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守土有责不敷衍、守土知责不糊涂、守土尽责不推诿,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既善于谋划开局工作,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更善于抓工作落实成效,注重做好收尾工作,从而尽心竭力地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最后”思维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过硬作风。为政贵在行。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不能只是动动嘴皮子,雷声大雨点小,最重要的是见诸行动,脚踏实地,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将抓落实作为检验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对于那些认准了的事情、定下来的工作,领导干部就要善于运用“最后”思维,对每项工作任务都列出时间表,制订路线图,拿出有效的措施和管用的办法,充分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不抓到底不回头,不达目的不罢休,真正让每一项工作抓一件成一件,集小胜为大胜,集小成为大成,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从而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最后”思维是克难攻坚、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客观地讲,任何一项工作,“最先”都相对容易,但“最后”往往很难,因为步入攻坚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棘手的“硬茬子”,特别是那些久拖不决、积重难返的难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往往越是最考验人的时候。作为领导干部,越是要多些“最后”思维,始终保持敢抓敢管、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只为问题想办法,不为困难找借口,努力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以知难而进、敢拼会赢的信心,迎难而上,排难而进,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饱含深情为群众办实事,不遗余力为群众解忧愁,这样才能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凝聚人心,带领广大群众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