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产业是支撑。近年来,孝南区以产业扶贫为主抓手,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示范带动,厚植产业基础,不断增强贫困村、贫困户“造血”功能,初步形成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门路”的生动格局。
明确一个目标
根据“限期脱贫”责任制要求,由区政府与乡政府,乡镇与村(社区),村(社区)与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村干部层层签订军令状,明确脱贫任务、时间节点和工作职责,跟踪督办问效,严格责任考评,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项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项脱贫致富门路。目前,涉及脱贫任务的村实施产业项目109个、建成65个,其中61个贫困村实施77个、建成38个,带动贫困户8000多人,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
实施两大路径
“无中生有”盘活存量。对产业基础薄弱、难以单个形成规模产业的贫困村,按照“政府主导、统一建设、共同受益”的原则,采取整合资源、异地培植的办法,在镇区或周边具备条件的村,合作开发门面租赁、光伏发电、精养鱼池、畜禽养殖等产业,项目收益按投资(折资)额度分红,盘活闲置资源,培育主导产业。
“有中生优”做大增量。对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发展潜力较大的贫困村,加大招商引进和扶持引导力度,结合“一高三新”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集中建设蔬菜大棚、特种养殖、乡村旅游等项目,提高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目前,全区61个贫困村中,“无中生有”培植村集体经济的有17个,“有中生优”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44个。
建立三项机制
建立奖补激励机制。出台《孝南区统筹资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和《孝南区统筹资金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对贫困村实施的产业发展建设项目,视投入规模和效益情况给予10-30万元的扶持资金;对实施产业发展项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程度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享受龙头企业晋级、农业调度资金安排等优惠政策;对新发展种养殖业的贫困户,优先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并免费提供一定数量的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对新开办农家乐创业的贫困户,一次性给予1万元的创业补贴;对吸纳贫困户就业半年以上的农家乐经营户,给予2000-20000元的就业补贴。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城乡共建力度,推广“春晖模式”和“丰瑞达模式”,通过土地流转,采取“富村”带“穷村”、“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形式,引导城区四街村(社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抱团发展,在增收、就业等方面实现互利互赢。
建立社会扶持机制。从财政增量资金中列支1000万元的小额信贷风险金,协调金融机构为培育主导产业的贫困户提供“10万元以内、三年期限、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信用贷款。同时,充分利用“扶贫日”、“民企联村”等载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产业扶贫,积极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探索多种模式
种养增收,祝站镇河界村连片建成蔬菜大棚410个,每个蔬菜大棚可为贫困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流转增收,湖北金卉花木有限公司流转朱湖四汊、群一生产队土地1000多亩,常年吸纳周边贫困户110人以上,既为村集体增加了流转收入,又为贫困户年增土地流转租金和打工薪金1.8万元。光伏增收,卧龙乡群乐村统筹利用驻村工作队帮扶资金、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资45.5万元,在村集体闲置地块建设占地1.5亩的37KW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为该村年均增收5万多元。共建增收,新华街道沙沟社区与陡岗镇万安村结对帮扶,合作建设大棚蔬菜300亩,由万安村出土地、出劳力,沙沟社区出资金、出技术、出销路,形成“农民+基地+市场”的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帮助该村贫困户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入股增收,孝感市楚燕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与杨店镇木龙村联姻,由村集体将20万元捐款作为入股资金投入公司运营,年底按股分红,每年可为该村增收4万元以上。代管增收,孝南区宏盛湖羊养殖场与西河镇关帝村贫困户签订代管合同,由19户贫困户提供种羊100只,养殖场代养代管代销,帮助贫困户年人均增收560多元。旅游增收,朱湖利用湿地资源开发生态观光园项目,引导贫困户组建旅游协会,吸纳会员38人,通过土特产销售、湿地游船承包、参与乡村绿道建设等方式,年人均增收8400多元。
此外,兴办精米、豆制品、副食品等加工小作坊,开发农业乐、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等农庄经济也纷纷涌现,各种扶贫模式呈现出多点开花之势,为该区产业扶贫探索了有效路径。(责任编辑:冯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