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实施首例新生儿下肢PICC置管术,为救治新生儿增加了一条绿色通路,也标志着该院开启了危重新生儿救治新篇章。
此次置管患儿胎龄34周、体重只有2.16kg,无法进食,全身出现中度水肿,需要立即进行有效救治。由于体重低,自身血管条件极差,需长期静脉营养治疗。但患儿血管细如发丝,血管壁薄,外周血管穿刺难度非常大,即便穿刺成功,高浓度的营养液渗透压较高,对患儿血管刺激性极大,极易出现液体渗出,有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风险。
医护人员与家属详细沟通患儿病情,并进行充分评估,决定为其实施PICC置管术。当查看患儿上肢血管时发现,由于患儿出现水肿,双上肢静脉无法辨清走向,可选择的血管十分有限,最终在综合评估患儿血管状况后,初步拟定在患儿左侧下肢大隐静脉进行穿刺。置管开始后,医护人员一边监测患儿生命体征,一边安抚固定患儿,再次仔细评估血管。消毒、铺巾、计算导管留置和外露长度……再稳准进针,见回血,穿刺成功。之后,缓慢送管,顺利送到预留长度,退出针壳,压迫止血,妥善固定……大约40分钟后,置管结束,X线拍片定位,结果显示导管末端位置准确,手术成功。目前,患儿正在进行下一步的恢复治疗。
PICC置管术的应用为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长期的静脉输液通道,其留置时间长、感染率低,所输液体渗透压不受限制等优点,可避免反复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极大地减轻患儿的痛苦。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自2019年开展PICC置管以来,已经成功为几十名患儿施行PICC置管术,其中胎龄最小的是30周,体重最轻仅1170g。
据了解,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区近几年收治早产儿越来越多。静脉营养是这些患儿的生命之源,而长时间静脉营养液对外周静脉血管的刺激较大,痛感明显,容易发生静脉炎。此次下肢PICC技术的开展,能有效减轻新生儿被反复扎针、血管阻塞的痛苦,保障药物及时准确输入患儿体内,拓宽了新生儿静脉治疗业务范围,为救治新生儿增加了一条绿色通路,也为新生儿科医师救治危急重症患儿打开最为关键的绿色救治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