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幸福生活 解读“红色密码”

孝南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党员群众中开展“大家看大家讲大家议”活动,见证全面小康的“成色”,触摸幸福生活的“质感”,感受高质量发展的“脉搏”,用群众感受群众语言解读小康幸福生活的“红色密码”,引导广大党员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幸福小康的“水墨”画卷

大暑时节,荡舟朱湖湿地公园。九沟十八汊,荷叶田田,芦苇轻摇,白鹭翩然。“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菱角湖生产队原党支部书记池桃清边开船,边向游客娓娓道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金句”,还有朱湖百姓的“湖乡梦”。“听父辈讲,1959年以前,朱湖是一片汪洋。1959年,府河改道,朱湖农场成立,围湖造田兴起。到上世纪70年代,已看不到湖了。”湖面变农田,部分低洼区屡受水患。朱湖群众强烈要求退田还湖。64岁的他说,眼前的美景在几十年前是另一副模样。2013年起,朱湖在地势最低的菱角湖区域退田还湖、退耕还湿,恢复湿地4980亩。湿地建设悄然破题。经5年生态修复与保育,2018年12月,朱湖湿地公园获验收进入“国家队”。规划总面积5156公顷,现有湿地面积3751.9公顷、湿地率72.77%。退田还湖,农户收入如何?“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田地流转后,农场以每年800元/亩的标准,给我们发生活费。我家有20亩地。我在公园开船,月收入1800元。”池桃清说,收入比纯种田高好几倍。

春赏百花,夏看荷叶,秋遇芦花,冬听鸟鸣,四季皆景。人让水让出自然和谐,水利人利于产业转型。产业更“绿色”,依托湿地公园,朱湖将湿地经济发展定位在培育名优产品、开拓特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旅融合等上,形成了5万亩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朱湖糯米”种植基地、1.2万亩生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万亩优质高效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年接待游客32万人次。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前段时间孝感下了几场暴雨,家住园林小区周巧珍原以为又会污水横流,没承想地上很干净,水清,退得也快。提起小区以前的环境,她直皱眉头:“地面坑洼,下水道老化。一下雨,污水排不出去,哪里看得到路?全泡在脏水里。”去年6月,小区启动拆违改造工。经过改造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违章建筑被拆除、坑洼路面被修补刷黑、老旧基础设施被改造、安防系统、道闸门禁、太阳能路灯等很多设施也安上了,原先天上“蛛丝网”、地上污水坑的场景一去不复返,小区居民不搬家就住进“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

百姓盼的,就是政府要干的。区住建局着力从设施老化、缺少车位、环境“脏乱差”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推动一个个老旧小区“脱胎换骨”。截止目前,全区完成105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停车位1677个,充电桩880个,新增绿地6583平方米,新增公共活动空间4418平方米,安装电梯5部,雨污分流37430米,道路硬化132130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9121平方米,安装路灯1054盏,惠及群众3.6万人。

托起小镇居民稳稳的幸福

2020年9月,新铺镇远大学校新校建成。新学校占地71亩,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共54个教学班,可容纳小学和初中学生2500余人。秦园为孩子办了转学手续,进入这所崭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一直盼着把娃带到镇上来读书,新学校建成才算圆了梦!”在家附近工作,还能让孩子在身边就近就读,远大社区居民秦园浑身是劲。“操场大、活动场地多,教学条件好!”她称赞说,“校园环境和规模,可以和孝感城区的学校媲美。”“在学校吃早餐和中餐,一天划11块钱。孩子说早点天天换花样,中午两荤一素还有汤,吃得也蛮好。”学校开通课后托管服务,秦园省心不少,在附近找工作多了份收入。“党的政策真好!”秦园由衷赞到。

新铺镇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从环境整治起步,完善城镇功能,推进产业升级,彰显人文底蕴,实现内外兼修,打造高质量发展小城镇,绘制“全域美”画卷。远大学校建设,卫生院提档升级,雨污分流管网改造,黄孝路银杏景观打造……补足短板,幸福增色,一项项民生问题清单被转化为群众满意清单,托起小镇居民稳稳的幸福。

孝南区“大家看大家讲大家议”,以“小切口”折射“大时代”,以“小体会”诠释“大道理”,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凝聚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