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孝南区西河镇胜利村党支部书记江胜刚,被表彰为孝感市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底,面对家乡软弱涣散村难以选出致富带头人的现状,江胜刚响应组织召唤和村民期盼,放弃在外可观的打工收入,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胜利村不仅一举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还被上级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抓班子,加强村党组织建设
胜利村位于西河镇东北部,2018年由原叶庙村、茶庵村、双堰村合并而成,人口3577人。此前,这3个村集体经济均为零,群众满意度不高,合并后被孝南区确定为软弱涣散村。
为了解决“后进村”的问题,西河镇党委决定从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入手。在走访村退职老干部、党员、群众代表时,大多数人都推荐了党员江胜刚。
江胜刚18岁开始在东北当抹灰工,2003年成为带班。从那时起,他就不忘回报家乡,把工作优先介绍给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他对工友十分和善,有时候承包老板因资金运转困难发不出工资,江胜刚就主动借钱垫付,从不拖欠农民工工资,深得大家认可。
2018年下半年,组织上找到江胜刚,希望他回来带领群众改变胜利村落后面貌。作为共产党员,江胜刚决定服从组织安排,放弃在外打工的高收入。当年底,在村级换届中,他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他大胆对村级班子进行了调整,保留1名经验丰富的老干部、2名年轻干部,推选2名作风过硬、勤劳肯干的退伍军人进村“两委”班子,形成了一个以老带新,充满战斗力、凝聚力的班子集体。
带队伍,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村民小组会议等,江胜刚发现,以前3个村工作落后,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共性的特征是党员作用发挥不强,村“两委”班子与党员群众脱节。
病因找到了,就要对症下药。江胜刚利用每月组织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契机,向在家的党员一个个上门问计,向在外党员电话、微信寻策,多方听取大家意见,把全村99名党员紧紧团结在党支部周围,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助推工作上台阶。
为了改善群众出行不便的问题,西河镇决定扩建全镇通村公路,其中2条要经过胜利村井头湾。该村村民“北京现代”(网名)认为自己湾占地太多,不仅本人不同意,还叫上其他村民一起抵制。关键时刻,党员黄顺桥站出来了,他耐心细致做大家的工作,为工程如期完成帮了大忙。
2019年,孝南区出现百日夏秋连旱,西河镇旱情严重,而地处全镇最高岗的胜利村更是重中之重。江胜刚带领村干部每天忙碌在抗旱第一线,以行动感染着村民。党员吴小华、吴桂村等人主动站出来帮忙维护泵站。通过一个月的抽水灌溉,全村2000多亩水稻无一受灾。
创佳绩,解决人民群众期盼
通过征求民意,江胜刚决定带领村“两委”开展环境整治、提升抗旱能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解决好群众期盼的事。
杨家大塘附近的120亩稻田,每逢天旱年景,庄稼常常减收、绝收。村里争取上级支持3万元,动员村民自筹3万元,对大塘进行开挖扩容,增加蓄水1万多方,使这一历史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近两年来,胜利村共挖塘16口,增加库容4万多方,清理渠系2公里,提高了1000多亩农田死角的抗旱能力。同时,积极开展土地复垦,让150亩岗地、宅基地恢复种植功能。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村修补破损村级道路5处,安装路灯100盏;修建村级文化休闲广场1个、公厕3座,新增健身器材3套。通过村级卫生整治,胜利村居民环保意识得到了很大提高。
引进多家农业基地入驻,着力解决土地抛荒问题。目前,胜利村共有农业企业9家,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万元。其中,湖北西鑫农村科技有限公司,建设260亩的油茶基地;红槐生态园种植92亩的特色苗木,配套林下养鸡;国盛养殖公司开展生猪喂养。这些企业共吸收周边群众30多人打工,帮助7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
抗疫情,保护百姓生命健康
疫情期间,江胜刚把铺盖搬到村委会,每天吃住在办公室,一待就是两个多月。
他还动员全家出动当志愿者:妻子帮忙购买物资,哥哥当消毒员,读大学的儿子、侄子当宣传员,每天进湾入组宣传科学防控知识。
西河镇发现的第一起确诊病例出现在胜利村。按照防控要求,要对这户病人家庭及另外4户进行封闭隔离。江胜刚带领工作专班前往,亲手封门。由于封控及时到位,胜利村再没有出现第二起病例,为全村尽早解除隔离赢得了主动。
江胜刚有高血压老毛病,防疫期间因为过度劳累导致复发。放心不下工作的他,只是在村卫生室打了3天点滴,每天针头一拔就坚持开展工作。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江胜刚还把自己的私家车免费给集体使用了56天,加油费用全部个人承担。他还动员老同学捐菜0.6万公斤、口罩4800个、消毒液500多公斤,除了满足本村使用外,还支援镇指挥部和邻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