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湖桥告别积水历史
15日下午大雨初歇,西湖桥安置区绿草吐芳,空气清新。小区空地上一丝水渍也看不到,几位老人正抱着牙牙学语的孩子悠闲地聊天、散步。
“西湖桥片区实施改造后,在易积水区位置上建的安置小区,近半年来经历住了大到暴雨的考验,基本没有出现积水情况。”西湖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饶耀华介绍。
但在老澴河改造前,这里是有名的积水“重灾区”。
当时,该片区所在的南壕沟、沿河边、西门外正街等处,紧邻老澴河,地势低洼,排水管道“年岁”太长,下雨就积水,雨大一点河水还会倒灌。逢雨“看海”成为最让社区和居民们头痛的“顽疾”。
“南壕沟58号每回都淹得最厉害”。80多岁石凤山老人搬进安置区前就住在南壕沟58号附近。他还清晰地记得,住在那里的居民下小雨趟水、下大雨完全出不了门的情形。“水没到了膝盖,得好几天才退”,老人比划着描述。
在社区工作十五年,饶耀华对此更有切身感受。“办公室里常年备着雨衣和加高防滑雨靴。”一下雨,社区成为最忙的地方,居民求助电话响个不停。饶耀华等社区工作人员披上“战衣”、蹬上“战靴”紧急出动。“其实真淹了水,我们也干着急。水小还能想想办法排出去,水太大就只能帮不能出门的居民解决生活问题。”
破题:连片改造解决“内涝”
为了治愈易积水这块“心病”,西湖桥社区想过很多办法。
每年汛期未到,早早组织工作人员清理下水管网、疏通河道,以便让水排得更顺畅;平时积极关注下水道堵点,随堵随清。引导居民养成良好习惯,减小下水道“负荷”……但成效并不明显。
究其原因,饶耀华认为“小打小敲”并不足以让老旧的下水管网“焕新”。像南壕沟,地方不大、人口密集,因为历史原因,部分下水道上还做了房子,雨污通道几乎被完全堵死。“下水道就像城市的‘血管’,如果变细,硬化得厉害,当然药石难医。”饶耀华这样解释。
2017年底,孝感正式启动老澴河综合治理工程,实行棚户区连片改造,这给西湖桥社区的易积水点治理带来曙光。
2020年12月24日,西湖桥社区安置区还建居民正式回迁。新修建的小区配备“加强版”排水系统,提升了排水能力。同时还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减少污水往河道溢流量,进一步削减污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因为沿河,安置区实际比社区其他地方要低几十厘米。得益于排水系统的升级,你们看,连最低洼处也不存在积水。”饶耀华指着安置区地下车库干爽的地面说。
思考:“城市双修”任重且道远
老澴河综合治理,让往年积水“重灾区”西湖桥社区不再内涝。沿岸其他社区积水点,也在渐渐消失。
老澴河综合治理,是我市以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新发展理念谋划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2019年,孝感市政府编制孝感老城区片区“双修”规划并出台了《孝感市老城区片区“双修”实施办法》,对孝感老城区西至澴河、东至槐荫河、北至北外环接京广铁路、南至老澴河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老旧小区,以片区为单位进行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
此次老澴河片区初步经受住暴雨考验,见证了城市双修的成效。但如果说城市双修让孝感城市建设趋于“完美”,还为时尚早。
这场大雨,孝感主城区仍有多处积水点。虽然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行动,抓紧补救,尽可能地排除汛情隐患,但仍暴露了孝感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短板。
城市飞速发展中,“城市病”日益显现,比如城市内涝、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双修就显得日益紧迫。
“城市双修,扭转观念很重要。”相关专业人士介绍,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而言,相当于一场“刮骨疗毒似的革命”,既牵扯众多利益的博弈,更需要思想观念的解放;既体现在生态改善、体制完善等表象变化,更映射于群众素质提高、生活方式转变等内在力量。
孝感的城市双修已起步,成效初显,但任重而道远。借力城市双修,让未来的城市“活”起来,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