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邻近武汉的区位优势,目前全国生活用纸排名前4的金红叶、维达、恒安、中顺,已全部落户孝南。记者晏美华 摄
孝汉同城化提速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区域发展战略之一的“一主引领”,赋予孝感更大机遇,也提出更高要求。
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的“十四五”目标定位,孝汉同城既是重要布局,也是战略抓手。孝汉同城始于上世纪80年代,演绎出双方沧海桑田的变化。“十四五”开局已启,如何立足现有基础,在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中真正实现“同城”,仍然是孝感极重要的一道必答题。
1、顺应区域格局定位同城化
市委“十四五”规划建议,将孝汉一体化升级为同城化,体现了市委对区域发展大势和“一主引领”的深刻把握。
放眼全球,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构成的城市群,已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已逐步形成,中心城市正通过产业外溢、人口外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逐步外延,与外围中小城市形成协同发展力量,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省有关专家指出,在资源、环境、经济等承载力指数方面,武汉城市圈都紧随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社会承载力指数甚至超过长三角,处于领先水平;未来能继续承载的人口规模达600万,超过了环鄱阳湖、环长株潭城市群总和。
武汉城市圈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武汉城市圈已走过16年历程,尽管武汉一城独大,但周边城市快速发展,黄冈、孝感两市GDP已经超过2000亿元。
孝感与武汉已建成铁路和公路接口22个,去年在建11个,在“1+8”城市圈地级市中,孝感与武汉的接口通道最多。
孝感38%的工业产品直接进入武汉市场,17%的工业产品通过武汉海关出口,农产品供应率占武汉市场份额20%左右。
孝感已占同城化之先。
同时,在长江经济带、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中,孝感应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半个月前,麦当劳中国携四大供应商(泰森、宾堡、新夏晖、紫丹)签约落户汉孝产业园。签约仪式上,麦当劳中国CEO张家茵说:“湖北武汉九省通衢,孝感离武汉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天时地利人和。”四天后,由河北新发地集团投资的华中农产品国际冷链交易中心项目在孝南区毛陈镇开工,总投资121亿元。
不到一周,两大亿级项目接连落子,绝非偶然。武汉依然是孝感最大的优势、最大的靠山,也是最大的资源、最大的潜力。
市委军民融合办二级调研员殷金华说:“当前,武汉正在全力推进武汉大都市区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好区位、交通和产业优势,加快孝汉融合发展,是孝感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立足扬长补短谋划同城化
武汉城市圈实施16个年头,孝汉在交通、产业、市场一体化上取得明显进展。
去年,22个重点推进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京广高铁、京广铁路、汉宜高铁、汉丹铁路、汉十高铁(汉孝城际铁路)等5条铁路通道过境。值得期待的是,武汉轨道交通20号线延伸至孝感市临空经济区列入《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年)》;武大高速大悟段、硚孝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孝汉应高速公路启动建设。
汉孝两地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健康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上融合不断深入。
全市1160家规上企业中,汉资控股企业280家,双方共建了中国光谷·孝感产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孝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等一批配套园区。
省院士专家47人、科技副总12人、博士服务团13人、科技特派员6人等来孝挂职。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7个,引进武汉科技成果在孝转化100余项。
2019年,我市GDP总量超过2300亿元,与城市圈内总量第二的城市只有20亿元的差距。不久的将来,孝感GDP总量很有可能跃居城市圈第二位。
但同时,发展不够不协调不充分,仍是最大实际。
产业融合度不紧。一直关注孝汉同城化发展的湖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石清华表示:“整体来看,由于产业发展阶段具有明显差距,导致许多武汉市的传统产业逐步向孝感市转移。但是这种垂直分工型的产业转移导致孝感市的产业位于价值链的低端,产业水平较低,转移产业的层次不高,孝感与武汉高端产业配套不够。”
产业链条不长。这几年,汉孝产业转移以制造业为主,产业上游的研发、设计不多不强,产业下游的市场建设、技术服务、物流网络不配套,目前,尚未形成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务体系,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竞争力不强,一些优势产业供应链价值链不完备,制约了产业竞争力。
科教成果转化率不高。有资料显示,武汉拥有9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但科教成果本地转化率只有20%左右。同样,孝感对武汉科教成果的转化率也不高。武汉提出要打通两个“一公里”,即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和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如何引导孝感企业对接武汉科技资源,提升产业能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人力资源利用不充分。孝感人力资源丰富,不少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随着近年汉孝产业转移,一些外出并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回流,像华工高理这样的企业就吸引了不少技能型劳动力。但总体看,类似这样科技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多。
金融等服务还需提速。湖北金德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仁满深有感触。该公司主要为孝南区纸企做外包配套。他说:“‘中、农、工、建’四大行在孝感市皆为支行,超过一定额度的贷款就要报武汉的分行,贷款额度低、门槛高。”他期待孝汉同城化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短板就是发展潜力,优势就是发展空间。
石清华认为,“孝感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提升产业层次,完善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功能和生产要素保障。”
他建议可以抓住两个着力点,一方面着力补短,与武汉市产业调整对接,重点承接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某一环节,比如承接光电子、芯片设计与制造、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软件、航空航天等产业的某一生产环节,由垂直分工型产业转向水平分工型产业。另一方面,着眼扬长,根据孝感市自身资源特点和优势,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光电子信息高端制造、军民融合、现代物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3、着眼深度融合推进同城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因此,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决策的现实需要。
推动"孝汉同城",实现交通同城、产业同城、功能同城,必须找准着力点。
"力"在建立体制机制。
纵观国内城市群一体化进程的经验,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基础,也是前提。湖南省为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在省级层面制定《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并设立秘书处,建立"一月一调度"推进机制、专项协调机制、项目库调度机制、多层级互联机制"四个机制",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共同商讨各领域合作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举措。
"同款机制,我们能不能也来一个?"采访中,多位相关部门都有类似呼声。他们坦言,有了机制护航,对接交流才能更高效,很多工作才能推得动。
"力"在交通提速提质。
抢抓武汉城市圈大通道建设机遇,推动孝汉交通贯通,率先实现同城化,将孝感全域建成武汉市的新外延。加快建设市临空经济区现代化物流"枢纽港",构建畅通国内国际的物流大通道。加强与武汉自贸区、武汉综合保税区、武汉新港、天河国际机场战略合作,主动对接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努力实现大进大出。
"力"在推动产业同链。
当前,孝感电子机械、孝感纺织服装、汉川食品、孝南纸品、应城化工、安陆食品加工、云梦新材料等7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与武汉融合发展具备较好基础。但产业链条不全,互补互融格局没有完全形成。我们要用足用活孝汉科教资源,推动跨区域重大科研设施、基础研究平台开放共享,瞄准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以新兴产业和传统骨干产业改造升级为重点,推动应用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力"在实现服务同享。
两地已经实现了公积金贷款互认互贷,未来孝感能否对接武汉标准,推动医疗、养老、教育、卫生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服务一体化、均衡化,相关方面应加强相关政策研究,早日惠泽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