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症老汉不绝志,种稻养鱼摘穷帽

        2020年8月,骄阳似火。

        我到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祝站镇深度贫困村武庙村见到60岁的贫困户陈伦安时,橘红的太阳从东边树林子照过来,映得他和他的”雷沃” 牌拖拉机红彤彤的。他正启动他的”雷沃”,发动机高亢的轰鸣声,打破了村庄的寂静。他爬上驾驶室,在”突突突”的机声中大声对我们说:“中稻熟了,收割机在地里割稻子,我这就去拉谷子到场上晾晒。”

       陈伦安开拖拉机拉谷子他智障的妻子弯下腰,将一把把玉米粒和谷物抛洒到屋子东侧,用铁丝网围着的鸡场里,女人口齿含混地说:“养了32只鸡,2只鹅,鸡蛋吃不完就拿去祝站街上卖。”   陈伦安2015年患肺癌动过手术,妻子患智力三级残疾,儿子智力二级残疾,一家三口仅靠种点口粮田过日子,2015年因病、因残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谁想得到呢,陈伦安在驻村扶贫干部陆艾华、刘红华等人的帮扶下,用3年时间,硬是把一个病残的家庭,带上了致富路。陈伦安是这个家的掌舵人,也是唯一的明白人,除了种地、养鱼、养鸡,还要去工地打工,84的老母也靠他赡养照料。陈伦安说:“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自己,外力的帮扶只是阶段性的,我要借着政府的扶持上路,手上积攒些钱,我就能创业,把一家人带向富裕美好的生活。”2018年底,孝感市住房和建设局驻村工作队长陆艾华和孝南区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长刘红华到陈伦安家走访,得知他有种植水稻的专长,就鼓励他种植优质稻“黄毛粘”,希望他家多赚点钱。 陈伦安当时根本不相信:“我种了一辈子田,从没见过种田能赚大钱,够养家糊口就不错了。” 为打消他的顾虑,工作队将他带到孝南区陡岗镇香润公司参观,学习种植、销售“黄毛粘”的经验,了解市场行情,让他开阔视野,转变思想观念。  陈伦安看到市场前景,在心里一盘算,就有些心动。但武庙村的土壤、气候、水利条件是否适合种植“黄毛粘”呢?为确保万无一失,工作队邀请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汤俭民实地考察,最终确认适合种植,他这才放心。   “黄毛粘”不同于一般的水稻,生长周期长,对水源要求高,武庙村是有名的旱包子,为解决这一难题,2019年初,工作队将水利建设列为优先建设项目,先后硬化水渠2100米,挖塘24口,打深井4口,对泵站进行维修,改善了生产条件。在工作队的帮助下,陈伦安2019年流转土地30亩,他每日6点起床后就下地,干完农活回家吃饭,再赶到工地打工,下午工地下班后,又下地管理自家稻田。他边吃药、边劳动。累了,歇会,有劲了接着干。     

        2019年3月,陈伦安在田间劳作时,不慎将脚扭了,他忍着疼痛,一直到将田全部耕完,秧苗下田成活后,6月份才去动手术。他顾不上自己尚未完全康复,又到田间除草、打药。工作队的帮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陆艾华和刘红华联系孝南区农科所送给他“黄毛粘”种子175公斤、化肥750公斤,还多次邀请农技专家汤俭民到村,从下秧、栽植、除草、杀虫、灌溉、收割一条龙保姆式服务。第一年就丰收啦,30亩“黄毛粘”亩产达450公斤以上。陈伦安又开始为黄毛粘销售发愁,为鼓励他,工作队首先是帮找单位和熟人购买,打开销售渠道,然后引导他闯市场自销。去年,他家种植的“黄毛粘”全部销售一空,仅此增收6万多元,彻底甩掉了穷帽子。陈伦安在自己种植“黄毛粘”增收后,不忘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种植,他送种籽、传授技术、贴劳务,拼命带动其他贫困户增收。全村30户农户、贫困户种植“黄毛粘”面积达100多亩,现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武庙村的一个主导产业。陈伦安一边自己勤扒苦做,一边带领村里的贫困户共同走上脱贫致富路。”黄毛粘,两头尖,一人吃饭两人添。”说的是这种稻谷因其口感超好,营养成分高而广受欢迎,他年底一算账,笑得鼻子眼睛要分家,他拿出一小部分钱,购置了一台二手”雷沃”拖拉机,配上耕地装置、拖斗,不但解决了自用,还优惠价帮乡亲们耕地和运送农资。   陈伦安走出困境后,帮助村里其他贫困户种植”黄毛粘”优质稻,他优惠提供种子、肥料,免费提供技术和人力,并不取分文回购产品。   陈伦安说:“我最喜欢做事赚钱,最讨厌打麻将和闲玩,只要有事做,我就来劲了。” 为回报社会,今年疫情期间,他主动协助村“两委”宣传防疫知识,为村民测量体温、代购物资、义务值守卡口达50多天,为武庙村评为无疫村作出了贡献。陈伦安尝到产业致富的甜头后,继续开拓增收门路,今年又承包鱼塘26亩。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陈伦安还是充满信心,他说:“今年的种植、养殖及打工收入可达到10多万元。”                                          

       

 陈伦安割草喂鱼

        陈伦安将扬净的稻谷摊晒完,抹去额上的汗水说:“人穷人病不可怕,只要志不穷、人不懒,精神不衰,凭勤劳的双手赚钱,完全可以脱贫致富。”

       访谈陈伦安后,笔者眼前时时出现这个1米8肤黑大汉忘病苦干的的身影!被他感动!为他祝福!催人奋进!

  这正是:得了绝症无绝路,忘病日夜辛勤做。人生极处是精神!自强勤劳能脱贫!


(作者:丁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