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的有幸相遇




市直驻河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黄柯走访李贵芳图片



黄柯(图左)到在李贵芳大棚中了解秋季大蒜播种情况



黄柯到李贵芳大棚中查看蔬菜长势

“老李,正龙、正虎上学去了吧?”9月17日傍晚,孝感市直驻孝南区祝站镇河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黄柯吃完饭,像往常一样在湾前屋后、田间地头转悠一圈,查看村湾环境卫生,与村民们聊天拉家常,了解当天村里发生的大事小事,听听群众的家长里短。他走到贫户李贵芳家的蔬菜大棚前,看到李贵芳和老伴童龙方正在种蒜籽,忙上前问道。

“上学去了!上学去了!黄队长,非常感谢您关心!要不是你们这些年持续不断的帮扶,要不是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好,我们一家真不知道怎么走出困境!”老李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计,站起身来笑着向几名扶贫干部答话。

“你们先忙,我们先转一转,待会儿再到你屋里坐会儿。”告别老李,黄队长与两名队员在村湾的小路上一边散步一边回顾着老李家的脱贫经历。

老李是个不幸的人,在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遭遇丧子之痛。2008年11月二儿子因车祸去世,二儿媳眼见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生活难以看到希望,狠心一人改嫁他乡,丢下不到7岁的两个双胞胎孩子正龙、正虎给两位老人抚养。当时老李和老伴都年近花甲,身体都有病,两个孙子都正值上学的年龄,学费、生活费及医药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生活的重担压得老李两口喘不过气来。

老李又是一个有幸的人,有幸相遇了一群富有爱心的人,有幸遇到了国家开展精准扶贫的好机遇,有幸赶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

“缘分不浅”四个字能准确形容黄柯及他的同事们与老李家的关系。那是2011年春天,根据市委安排,市国家保密局选派时任副调研员的戴裕华及两名干部组成工作队,驻进河界村开展“三万”工作,在入户宣传政策了解情况时认识了李贵芳一家。当年的“三万”工作队员们对入户时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祖孙4人挤住在60平方米的老旧平房里,年仅58岁的李贵芳满面愁绪、满脸皱纹、满头白发,坐在门外不停地抽着闷烟,体弱多病的老伴童龙方看到工作队的同志来了解情况,又悲从心来不停地哭诉着这几年生活的艰难。

黄柯当时任副局长,抽空来村入户走访调研,当听到工作队员说到老李家生活十分困难时,便也去了解情况,之后,他与同事们决定与老李家结成帮扶对子,自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的帮扶历程。

戴裕华与企业家王水华桂红珍夫妇是好朋友,她将老李家的窘况告诉了他们,希望他们向这个困难的家庭伸出援手,王总夫妇实地了解情况后欣然应允,决定每年资助正龙、正虎助学金,直至完成初中学业。他们看到老李家屋前泥泞一片,又及时运来砂石水泥,安排施工人员施工硬化,解决了老李家缺少农产品凉晒场地的问题。同时,市国家保密局干部每年或在春节前,或在六一儿童节,或在新学期开学前到李贵芳家,或送去慰问金,或送去学习用品,或送去生活生产物资,帮助老李一家度过困难时期。

机缘巧合的是,2015年在全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市国家保密局又作为市直扶贫包保单位,并派出干部作为工作队员进驻河界村。当年8月,李贵芳家认定为贫困户,驻村工作队正式安排市国家保密局与李贵芳家结成对子,帮扶他们一家脱贫致富。黄柯先后安排王泉、付嘉福及乔敬奎三名干部与李贵芳一家结对帮扶。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驻村工作队根据精准施策的要求,为李贵芳家量身定制了脱贫方案及帮扶措施,并一项一项抓紧落实。

经过工作队努力,为李贵芳及两个孙子申请了低保,之后,区里每年调整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去年又将老李妻子童龙方纳入低保对象。今年受疫情影响,政府对低保对象每人发放物价补贴,以减少疫情对他们生活的影响。因李贵芳及老伴童龙方年满六十,每月都能领取养老金,在加上李贵芳以前做过乡村医生,根据政策落实乡村医生离岗补贴,这些政策补贴及种田收入解决了老李家的“两不愁”问题。

在不愁吃、不愁穿问题解决之后,驻村工作队把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有保障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通过政府危房改造资金补助,对其房屋进行了加固整修,面积从原来的60平方米增加到120平方米,达到了住房安全及面积标准。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驻村工作队认真落实教育扶持政策,落实李正龙、李正虎每人每学期的教育补助,解决了他们上学的后顾之忧。2018年9月,两人初中毕业后一同进了市里的一所中职学校,驻村工作队及时跟进,与校方联系,落实雨露计划和国家助学金,并免除学杂费。在健康医疗扶贫方面,落实了慢性病签约服务,组织开展健康体检,住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政策,2019年起在医疗保险缴费时给予政策补贴,同时由政府统一购买了大病医疗保险和补充商业保险。

开展产业扶贫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提高农户积极性,工作队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建设大棚的农户提供一半资金的补贴,以减轻农户经济负担。2016年老李家利用发展蔬菜产业奖补资金,建成了2个长40米宽10米的蔬菜大棚,为其改善生产设施,提高生产收入创造条件。

前年的一个夜晚,雪下得又急又大,黄柯担心老李家的几个蔬菜大棚被大雪压垮,及时给老李打电话,叮嘱他做好大棚的加固及棚顶积雪清扫工作。天亮后,他又带领帮扶干部及时赶到村里察看大棚的安全及蔬菜长势,让老李老两口无比感动。

近两年,考虑到老李家水田种植了晚稻,根据孝南区产业扶贫政策,工作队又帮助其申请优质稻补贴。今年又安排老李公益性保洁岗位,每月收入几百元,驻村工作队还利用微帮扶资金为其购买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及时帮助解决蔬菜种植中遇到的问题。

走着,想着,议论着,工作队员行走在村湾的水泥路上。初秋的傍晚凉风习习,村民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拉家常。老李和老伴忙完农活回到家里吃完饭后,已是明月初上,黄队长和两名工作队员转了一圈又来到老李家屋前。

“黄队长,你们坐一会儿,喝杯茶。”老李还未等我们应声就进屋拿出一条长凳让我们坐,并热情的倒上几杯水。老李房前屋后的几户邻居见工作队的同志来了,也搬着凳子聚拢过来拉家常,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谈开了。

“这几年的扶贫工作队干的实事大家都看得见,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帮扶,确实有成效!”有村民赞道。

“黄队长,看到你们扶贫工作队,我又回想起我家前几年的光景。 那时我家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孙子上学愁费用,两老有病只能拖,四人挤住一间房,喝水要在井里提。”说完,老李声音哽咽了。

2017年,老李所在的河界村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的目标。脱贫后按照“一脱四不脱"的要求,驻村工作队继续做好巩固提升工作,切实防致贫防返贫,奠定实现小康的稳固基础。今年,老李家各项收入预计能突破五万元,这还不包括两个孙子中职的教育扶贫资金,住房宽敞明亮又安全,五个大棚每年收入近三万元问题不大。

“现在,不仅仅是我们贫困户脱了贫,村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泥路铺到田间地头,沟渠硬化四通八达,排灌设施齐全管用,生产用电直达蔬菜大棚,吃水扭龙头,排污进管网,光伏能发电,夜晚路灯亮,健身有广场,饭后能跳舞,我们农民的生活一点也不比你们城里人差啦!”

老李一口气说完,大家频频点头,热烈鼓掌,掌声笑声飘荡在乡间的夜空。


(作者: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