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外工作才两年,东桥村旧貌换新颜!树绿了、水清了、天蓝了、环境更美了,看着顺心、住着舒心,心里的幸福感简直无以言表啊!”9月8日,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东桥村村民对孝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王亮说。
东桥村王湾
古典的门楼,平整的道路,美丽的广场,宽阔的群众服务中心,仿古式的建筑和文化长廊……走进孝南区三汊镇东桥村,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
东桥村休息长廊
2015年,东桥村受自然条件影响,基础设施薄弱,人均耕地面积少,无产业、无资金,京广铁路将其一分为二,交通极其不便,被纳入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几年来,经驻村扶贫工作队、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这个曾经“一年只有半年粮,有女不嫁东桥郎”的穷山村,如今华丽变身“绿富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精、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悠悠乡愁,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村庄尽情展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东桥村门楼
入村户,知民心,了解群众夙愿
孝感市孝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复明到村后,从第一天起,便开始用脚步丈量起东桥村的土地,及时向村书记了解村级情况,入户倾听群众诉求。
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复明向村民了解村级情况
老书记王顺宣说:“队长,东桥村无产业,无资金来源,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收入就好了?”
老党员姜炳南说:“队长,村里面没有卫生室,我老了,走不动了,想看个头疼发烧的小病都难,能不能有村里自己的卫生室?”
村民代表姜国华说:“队长,村里老百姓用的都是地下浅表水、水质差、污染严重,能不能让我们喝上放心自来水?”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驻村队长也犯了愁!贫穷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如何拔掉穷根?工作该从何入手?这是工作队长日夜都在思考的问题。
筹资金、跑项目,完善基础设施
“要改善村湾落后面貌,就必须从基础设施入手,把路修宽、把广场建大、把污水塘堰改好、把产业建强……。”驻村队长刘复明在东桥村周例会上说。
东桥村召开周例会
说到做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跑遍了交通局、农业局、湖泊水利局等不同的部门寻政策、找门路、筹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各方面共同努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项目一个个建立了起来。
“现在条件好了,修建了20平米的电子大屏,我们每天傍晚都可以来文化广场跳广场舞,精神放松了,身体也更好了。”经常到广场跳舞的村民张华萍说。
“我们湾不仅通了自来水,还修了五米宽的马路,走路的时候再也不担心有泥了”,正在散步的村民吴小娥笑着说。
“这几年,东桥村的产业越来越多,我家不仅流转了闲置土地,平时我还可以到产业基地打零工。一天可以挣一百来元呢!”常年在东桥村产业基地务工的贫困户何凤容跟工作队的同志边说边乐开了“花”。
贫困户何凤容在羽和茶叶基地采茶叶
5年来,孝感市孝南区驻村扶贫工作队与多个部门沟通,协调资金新建了9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20平方米卫生室,400平方米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修建村湾公路12公里、抗旱水渠4.5公里,改造荒山200亩,清理塘堰87个,落实危房改造10户,为全村700余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
抓生态,促融合,打造美丽东桥
东桥村2017年出列,是三汊镇两个贫困村中率先脱贫的贫困村。为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要求,继续巩固东桥村出列成果,2018年,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积极配合,顺利将东桥村推选为孝南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2019年,东桥村筹集省、区、镇共350万元专项资金打造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以王湾、姜湾为中心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完成。
东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看这新建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仿古式农贸市场、观光庭、休息长廊,真漂亮!前些年我们虽然一直在外发展,但看见东桥村这几年变化这么大,我们更愿意回来发展自己的产业,带领东桥村村民一起发家致富!今后还将继续发展规模,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更多农户收益。”瑞庭生态园总经理、产业致富带头人夏毅斌跟工作队谈论家乡的变化。
东桥村姜湾
几年来,东桥村正是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不断打基础、抓产业、强文化,才使东桥村由“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由“环境美”向“生活美”迸发,由“外在美”向“内涵美”突破。只有做到目标不变、靶心不散,才能昂首阔步向乡村振兴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