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亩花椒飘香,100亩优质稻“黄毛粘"似碧波荡漾……
顶着8月骄阳,笔者采访消瘦的扶贫干部刘红华,感到他热情似火。
“我是共产党员,参加脱贫攻坚战,一定要让乡亲们脱贫致富!乡亲一日不脱贫,我决不回城!”
这是2017年3月,孝感市孝南区委组织部干部刘红华任孝南区祝站镇武庙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时的诺言。他驻村一千多个日夜,与同事一道,让深度贫困村村集体纯收入从2017年的3000元增加到今年的16万元,用汗水、和忠诚实现了当初的承诺。
刘红华和市工作队帮贫困户种地
兴办产业,开辟致富门路
刘红华把产业扶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与市直工作队、村两委干部一道认真分析武庙村村情,找到湖北泽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王泽刚,说服他投资花椒产业。
花椒基地
刘红华不顾路途辛苦,先后到钟祥市、老河口市和重庆市等地考察,向知名专家咨询。为深入了解种植花椒的土壤环境,刘红华请来了区土肥站的技术人员,对拟种植花椒的土壤酸碱度及土质进行科学检测,结论是经过适度改良可种植花椒,刘红华终于放心了, “小花椒”在武庙村落地生根了,今年6月份,花椒树实现初步挂果。武庙村从没有任何产业的空壳村,仅用了2年时间,成功引进花椒产业,带动集体收入从每年0.3万元一跃增至今年近16万元,人均纯收入从不到0.9万元增长到近1.9万。
刘红华(图右)查看花椒加工
扶贫先扶志。贫困户魏新田家庭收入低,全家人情绪低落。针对魏新田家有2人有劳动能力的情况,刘红华在落实扶贫政策同时,多次鼓励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说服他们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只有通过就业增加收入才能脱贫。
魏新田一家4口现在全部在外务工,2018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一举摆脱了贫困帽子,还成了村里的脱贫典型。
夯实基础,解决发展瓶颈
2017年至2020年,刘红华和和市区工作队筹集扶贫资金和社会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扶贫项目21个,其中道路建设项目4个,拓宽改造村级道路4.9KM,新建道路2.7KM;安装路灯项目2个,共安装170盏太阳能路灯;农田水利建设项目9个,挖塘26口,硬化沟渠4.2KM,修机耕路2.3KM,疏通沟渠1200M,建拦水坝5座;村庄环境整治项目2个。这些项目的实施,解决了武庙村发展瓶颈问题,点亮了武庙村乡亲们的幸福生活。
泥路改造为水泥路
四年来,刘红华和和市区工作队开展集中结对帮扶活动100多次,累计送各种帮扶资金、慰问品30多万元以上。
舍忘小家,把愧疚留给家人
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驻村4年来,刘红华没休过1天公休假,工作总是白+黑、5+2。白天入户走访,跑资金,跑项目,晚上写材料、整理资料,夜以继日的工作,累瘦了一大截。
“他几年来没管过家里的事,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即使周末休息,也是忙扶贫的事。”他的爱人田海霞抱怨地说,嘴上虽然抱怨,但同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一直默默地支持我。
刘红华一心扑在扶贫事业上,舍小家,把贫困户当亲人。贫困户余行金、属五保户,患精神二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与年近八旬的父亲相依为命。为解决他家的生活困难,刘红华每周都到他家去好几次。为余行金办理了精神病免费就诊卡;余行金病情复发作时,开车将他送到医院治疗;其父亲年岁已高,要求将余行金集中供养,刘红华多次联系镇福利院、市康复医院。余连清老人感激不尽,动情地说:“红华比我儿子还亲。”
刘红华的大伯80多岁,无子女,20多年来一直随刘红华生活,去年正月,突发脑梗和肺炎,需转院到协和医院抢救。当天,由于领导要到村调研,刘红华迅速赶到村里,让弟弟带到协和治疗。住院一个多月,他只是利用休息时间照顾了一天,老人病情康复后,他无暇照顾,只好将她送到养老院。忠孝不能两全,他每次到村都从这家养老院门口经过,却从来没顺便去看望一眼,而是勿勿赶到村里,心中也有不少愧疚。再见到大伯时,他问我的第一句话便是:“你什么时候再来看我?”老人眼中噙满了泪水……
刘红华说:“虽然深度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作为扶贫队长,我要坚持做到,脱贫不脱责任、不脱帮扶、不脱政策、不脱监管,协助规划好乡村美丽建设,为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