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我快70岁了,干起农活儿来,我可是一把好手呢!”8月17日,孝感市孝南区祝站镇金鱼村贫困户余行桥看着长势喜人的水稻,对孝南区委办公室驻村工作队长吉敏笑着说。
余行桥的妻子刘秀新因为长期劳作,导致腿部关节损伤,不能从事体力活儿,儿子余飞无稳定职业,全家依靠从事农业生产的微薄收入。
脱贫路上不能“等靠要”
“脱贫致富靠什么?最终还是依靠贫困户自己的双手,特别是年轻人的就业,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工作队长吉敏多次找到余飞,了解他关于外出务工的想法。
“其实我也不是不愿意出去务工,只是在近处打工没
区委书记袁华江到余行桥家走访入户
什么机会,外出走太远了吧,又担心家里父母的身体。”余飞说出顾虑。
工作队经常与区人社局、镇招商办联系沟通,让余飞在孝感市高新区就近务工,月收入4000元左右,解决了儿子的就业问题,余行桥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在解决儿子的工作的事情后,余行桥干活儿的动力更足了,在脱贫的道路上,他始终没有停止致富的脚步。平时总是跟工作队说,成为贫困户不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更应该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享其成,别人给的始终没有自己劳动得来的心里踏实。
余行桥已经成了村里的种粮大户,种了15亩水稻,10亩油菜,3.5亩花生,还养了10亩鱼,4头牛,100多只鸡……依靠种养殖业,一年的收入近7万余元。
大家帮助了我 我也要帮助别人
“以前没想过发展这些种养殖业也能帮到别人,早知道这样,我就再找亲戚朋友多要点地了。”这几年,余行桥通过发展种养殖业,日常聘用了村里及周边的一些贫困户帮助进行除草等一些简单的农活,带动大家增收。
余行桥从田里劳作归来
贫困户余常木的爱人屠红娣是智力二级残疾,家里有一个儿子在外读大学,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只能依靠余常木本在在周边打些散工,家庭经济负担很重。余行桥了解到余常木的情况后,日常有什么农活要做时,总是喊上屠红娣给自己帮忙,并及时结算劳动报酬。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遇到什么困难,你帮帮我,我帮帮你,大家一起搭把手,就过去了!”在余行桥的帮助下,现在屠红娣本人已经能够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家里面也种了几亩田地,平时余行桥也会帮助他们进行一些技术指导。
脱贫致富不忘感恩
在驻村工作队来之前,金鱼村的村集体收入为零,为了
增加村集体收入,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研究后决定,利用村级水面大的特点,发展渔业养殖,建成90亩的金鱼村精养鱼池。
但是找谁来管理呢?余行桥找到村干部,主动请缨协助管理鱼池,在很多人看来,养鱼是一个辛苦活儿,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要投放饲料,而余行桥总是说:“本身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什么苦活儿累活儿没干过?村里面帮我发展产业,又为我儿子解决了工作问题,我也没什么能够帮村里面干的,养养鱼就当是我的感谢吧。”在他努力下,除去成本,精养鱼池项目为村集体增收2万余元。
面对今年的“新冠”疫情,余飞第一时间站了出来,参加村口的值班值守等疫情防控工作。“他在我们村里发出号召之前就已经联系村两委干部了,作为一个年轻人,,一名预备党员,能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是难能可贵。”在提起余飞时,村支部书记余志勇夸赞道。
余飞参与疫情卡口值守工作
余行桥家里早已脱贫出列,他激动地说:“感谢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我们现在吃不愁、穿不愁、住得好,看病也有了保障。勤劳能致富,今后的生活要靠自己。日子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