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心底的肺腑话
“感谢工作队的三名扶贫干部,是他们让我们村改头换面,是他们让我们能力提升……”三年时间以来,祝站镇万青村支部书记邹耀红说的最多的莫过于这句话,他说自己非常幸运地碰到了三位螺丝钉式的扶贫干部,作风硬,能吃苦,办实事。这三位扶贫干部就是孝南区疾控中心驻祝站万青村工作队队员杨振、胡创业和王文。
2018年万青村有贫困户83户,是孝南区6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一条福银高速和一条京广铁路夹在村两边,人穷地贫,基础设施差是其真实写照。区疾控中心驻万青村工作队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像一颗螺丝钉,牢牢地钉在困难群众的心目中。
留守家庭的守门人
“谢谢杨叔叔,我一定刻苦努力学习”贫困户祝道国的孙子祝智龙深深地向全区最年轻的驻村工作队长杨振鞠躬时说道。祝道国身患脑溢血中风卧床在家,妻子王芳没有工作,儿子儿媳离婚,祝智龙上初一,针对这一特殊困难家庭,杨振一有空就往他家跑,想方设法帮王芳务工就业,多次给祝智龙送去学习用品、体育锻炼用品,还不时跟孩子交心谈心,鼓励他要发奋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抗旱夺丰收的排头兵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我不冲在最前面谁冲在最前面?” 2019年,万青村遇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面对旱情,扶贫队员王文坚持每天和村“两委”干部一起,查看旱情、抬水泵、梳沟渠、协调电力部门供电等,60多个日日夜夜,全身皮肤晒得黝黑发亮,最后圆满完成了抗旱夺丰收的任务。
群众心中的暖心人
“大家莫急,胡主任来了。”无论在村干部心中还是在党员群众心中,只要是工作队的胡创业主任来了,他们心中就有“底”了!扶贫工作中文字资料繁多,面对的信息量也最广,村“两委”干部的电脑水平也相对较弱,胡创业总能不厌其烦,一步一步帮他们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三话一会”是工作队的必修课,每场次的屋场院子会,胡创业都精心准备,为群众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健康知识宣传并现场答疑解惑,交心谈心,成为了群众心中的暖心人。
脱贫致富的典型人
“真的太感激政府了,给我们那么多好的政策,现在我们住房、看病、吃饭都不愁,腰包里还能鼓鼓的!”这是五保户魏中三的心里话。他身患肢体残疾二级,需拄着拐杖行走,家中只有0.8亩的水田,所居住的房屋,墙体开裂,室内破旧不堪,下雨天经常漏水,80多岁的老母也身患残疾,2015年以前,他家的生活极度困难。
工作队来到他的家中,量身定制帮扶措施。首先对他的房屋进行申报上级鉴定,资金拨付下来就立即进行了房屋改造,屋内门窗、水电等设施一应俱全。
接下来工作队根据魏中三想养龙虾的想法,立即寻求党和政府的支持。2019年向祝站镇政府申请产业帮扶资金13000元,并联系相关部门为其开展专门的养殖培训。
魏中三还想进一步脱贫致富,他得知近几年村委会不断有建设工程项目可以做,便邀请有一台小型挖机的好友张汉云一起干起了小型土木工程,比如塘堰疏通、沟渠平整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1年下来获利15000余元。
在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阻击战中,致富不忘本的魏中三主动挺身而出,找到村支部书记,请愿加入一线,参入村委会的卡点值守任务,50多个日日夜夜,刺骨的寒风令人瑟瑟发抖,魏中三没有退缩,“国家有我 我有国家”,在他和其他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将疫情挡在了村外,万青村获得了孝南区表彰的“无疫村”荣誉称号。
战疫战贫两手抓
“我们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孝南区疾控中心作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主战场,腊月二十九日,工作队员刚从扶贫驻村工作队返回家中,就立即到原单位报到,投入到新冠肺炎防控战役中,一干就是60多天。杨振和胡创业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的业务骨干,第一时间穿上隔离服,到定点医疗机构与确诊患者面对面询问其活动轨迹、危险因素与暴露史等,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队员王文则负责繁重的防疫后勤保障工作,从没叫一声苦和累。在得知万青村防疫物资匮乏的消息后,工作队积极协调单位后勤保障科,给村里送去口罩10500个、消毒药品100瓶、生活物资(大米、牛奶等)200箱。
此外,2019年工作队积极争取国家扶贫项目资金90.88万元,区人大抗旱帮扶资金8万元,区卫计局对村帮扶资金4万元,区疾控中心对村帮扶资金3万元,另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新建公厕5处。完成了新修桥梁1座,塘堰清淤16处,硬化通村路、通组路14.8公里,切实改善了万青村基础设施,解决了群众出门难的大难题,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