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7月13日卧龙民耕合作社再生稻长势
“今年汛情严峻,连日暴雨反而给你这里的再生稻生长带来了充沛雨水,丰收在望啊,这架势今年有望头季稻稳产800kg以上呢!”7月13日,在孝南区卧龙乡民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再生稻田里,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专家正在开展再生稻受灾情况调查和灾后恢复技术指导,面对合作社及周边的100亩再生稻田生长情况一直赞不绝口。
日前,孝南区汛情严峻,连降暴雨,而全区再生稻并没有受到汛情的过多影响,反而在充沛雨水的滋润下,全区万亩再生稻整体长势大好,丰收在望。
提起再生稻,或许你不太明白这个专业名字。其实再生稻是水稻种植的一种模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其种植特性是种一茬收获两回。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的水稻。也就是这种水稻种一季可以管两季收成,俗称“懒人稻”。
因自身种植特性,目前,百度关键词数据显示头季稻头季平均亩产600kg,再生季平均亩产300kg,而孝南再生稻产量经过五年试验推广可达头季稻亩均产800kg,再生稻亩均产470kg。
图为汛情后区农技专家调查再生稻受灾情况
这成效显著的数据背后是区农技中心专家结合孝南区情,选用籼粳杂交稻为培育品种,历经5年时间进行技术改造和试验示范,从田间管理、机具配置、株距调整、种植密度、土肥控量等技术方面的规范而取得的成果。种植主体先后有毛陈康优家庭农场、孝感市官湖生态农业公司、孝感市振西农机合作社、孝感市政川家庭农场、孝感市东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大小合作社的不断加入,辐射影响力越来越广,逐步形成了孝南区水稻种植的主要模式。全区推广面积从最初2016年的30亩试验到2020年的10000亩,产量从700kg+369kg提高到800kg+470kg,实现了纯收1200+元/亩的高效益。这种种植模式更是具有农民亩纯收过千元、稻谷亩产远超一吨、秸秆不焚烧的三大好处。
图为2019年毛陈同欢村再生稻测产现场拍摄
孝南区再生稻推广的五年时间里,深刻感受到要想从技术理论变为丰收实际,推广历程尤为艰难。
2016年,区农技专家经过多种再生稻品种信息对比、到其他兄弟县市区调研学习,最后联合孝南区毛陈镇康优家庭农场进行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种植试验,筛选出“甬优4949”这一高效益的籼粳杂交品种,首次试验示范就取得了成功,找到了一条孝南区特有的再生稻种植之路。
2017年,指导扩大毛陈镇康优家庭农场种植面积,并带动肖港镇官湖生态农业公司,示范了600亩的大面积,取得了头季稻亩产值1600元、再生稻亩产369公斤的好成绩。湖北省农业厅专家组实收测产,湖北电视台专题拍摄。
2018年,在高效益的引领下,又吸引了孝南区7家大户加入了籼粳杂交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种植行列,种植4949再生稻2000余亩,并且取得了头季稻808kg/亩,再生季470kg/亩的好收成。
2019年全区推广面积突破10000亩。
2020年,疫情肆虐期间,农技中心调查再生稻示范户的种子、育秧土、播种机等准备情况;部署各合作社进行数量及缺口统计,联系供应商订货;3月初春耕物资特许运输时,第一时间把调配的育秧物资安排到农户手中;4月份解封后,种苗秧苗顺利开展育秧工作,多方努力使得孝南再生稻安然度过了整个疫情。
图为2019年西河振西合作社再生稻测产现场
扛过了疫情,度过了汛情的孝南“懒人稻”,5年的探索或许只是一个起点,后面的时间可能还会更长,孝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持续秉承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衷,不断创新试验示范,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