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的语音祝福
2020年5月12日,第109个护士节。身为陡岗镇卫生院护士长的我,一大早照例进行交接班,刚交代完工作,我的手机便嘀嘀作响。 打开微信,一条语音消息弹出,是一位曾经在隔离病区治疗后出院患者发来的:“董护士长,我是陡岗镇里仁村的高红军,祝你们全体护士节日快乐啊!感谢你们在非常时期对我的关心照顾,在隔离区的时候,你们对病人耐心负责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我复工复产后,第一天到单位上班,第一次穿上防护服,体会到了那种透不过气来的难受,连呼吸都十分困难,更别说还要穿上工作,我恨不得立马从身上扒下衣服来。唉,想起你们穿着防护服在病房工作一整天的那些日子,董护士长,你们真的是太不容易了,你们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向你们致敬,祝你们节日快乐!”静静地听完,我的眼睛湿润了,思绪回到了几个月前,抗疫中的点点滴滴都涌上了心头……
年前的紧急会议
每天早上8:00,照例是护理部的晨会。今天是腊月二十八,对于节前的最后一次例会,我要安排科室安全检查工作和春节期间的护士排班事宜。今年春节,我打算休几天,好好陪陪孩子和父母,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与家人的除夕夜,每年只是在手机屏幕两端遥遥守岁。对于孩子,我给予的陪伴太少,心里有太多太多的亏欠,这个节日,就好好陪陪她吧。如今,科室工作已经安排好,万事妥当,只等待着美好假期来临。
下午,突然接到办公室的电话,通知我们几个科室负责人参加院内紧急会议。会议中,院办传达了武汉新冠肺炎的相关信息,确认新冠肺炎会人传人,要求院感科、护理部和医疗组加强发热门诊力量,由院感科主任负责组建工作专班。凭着职业敏感,我感觉此次的紧急会议不简单,一股“狼来了”的味道在空气里蔓延。
晚上,与先生电话联系,说过年我很有可能回不去了,今年的团年饭,我又要失信了。我很歉意地向他解释,心里的忧虑也重重袭来,既然新冠肺炎病毒能够人传人,疫情防控将会是政府和医院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作为护士长,我肯定是要在一线的。听我说完,先生在电话那端沉默了许久,终究没说什么,只是嘱咐道,注意保护好自己,我和孩子等你回来。这一晚,我失眠了。
“逆行”的报名群
正月初四。我在医院24小时值班,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模式。科室里其他护士十分辛苦,90后的几个小护士,主动申请在发热门诊值班24小时。疫情虽然来势汹汹,可是大家斗志昂扬。
看着科室里的人员,我心里也很忐忑,仅仅15个人的护理团队,还有2个孕妇。晚,分管领导打来电话,通知我们护理科室做好准备,院内要派出一名护士支援上级医院,党员干部优先。我立即表示自己可以去。领导却说,院委会研究过,我不能去,因为院内要紧急成立隔离病房,到时候隔离病房的工作要我去全面负责,到上级医院的支援人员需从我们护理团队中选择。
我为不能去前线而感到遗憾,同时也为即将选派去支援的那名护士感到担忧。刚在科室小群里宣布院内这一通知,便被她们争先恐后的报名刷了屏。“王静报名,陈聂报名,高婷报名,向肖报名、杨洋报名、刘芳莹报名、姚琴怡报名……”看着手机屏幕,我内心很温暖,很感动,她们是90后,是女儿,是妈妈,是被父母一度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明珠,可此刻,她们都是战士。
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但自从穿上了这身白衣,一种担当和责任就溶进了我们的血液,当战争来临时,我们绝不会当逃兵,在这条逆行的路上,我们会一路前行!
“小家”与“大家”的选择
正月十一,我看了下日历,今天是立春。随着疫情一天天的发展,我们的任务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不仅承担着本院发热门诊的诊疗留观工作,还要担负着全镇的疑似病人的隔离留观及筛查任务。大家24小时吃住都在医院,与家人的联系,也是匆匆报一句平安,便挂断了电话。
从大年三十到现在,11天了,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更别说照顾孩子了。我特别想念女儿,趁着吃晚饭的空隙,我急切地打开视频,孩子在手机那端很仔细地盯着我,轻声问:“你真的是我的妈妈吗?”
鼻子忽地发酸,我取下口罩,柔声地说:“依宝,你看,是不是妈妈?”
孩子乖巧的点点头:“嗯,妈妈,爸爸说你在医院里住着打怪兽,你怕吗?”
“妈妈不怕,医院里有好多的叔叔、阿姨和妈妈在一起,你在家乖乖的,等妈妈把怪兽都赶走了,就回来陪着你。”
孩子在屏幕那端张开手,哭着说:“妈妈,那你快些回来,回来抱抱我,抱抱我……”
屏幕的这端,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关掉视频的那一刻,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湿透了脸上道道深红的印痕,有一种刺心的疼。
其实,我也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孩子的妈妈,我也好想在家里天天陪着孩子,与家人共享天伦。院里其他同事好多也是这样,检验科主任胡军明已经连续战斗15天、收费室主任施琳慧主动加入预检分诊队伍、护理科主任王周杨提前结束产假,放下嗷嗷待哺的孩子,也是一头扎在了医院里。几个90后的女孩,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我们是医务工作者,肩上有沉甸甸的责任,在小家和大家的选择中,我们的答案永远只有一个。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理解我们的不回家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早日回家……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夜晚,月亮很圆很亮。但隔离病区的日子,真的很辛苦。为了节约防护用品,防止交叉感染,两组护士姐妹固定轮流值班,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当走出病房时,已经是筋疲力尽,取下护目镜,脸上全是深深的压痕印记。还来不及等它们自然消退,下一轮班,她们又开始全副武装,重返“战场”。
早上7点,夜班的女孩们依旧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病区来回穿梭,从忙碌的背影中我很难叫出她们的名字,通过辨认防护服上的记号,透过护目镜看熟悉的眼睛,我认出了年轻的90后姚琴怡和刘芳莹。
她们操作规范地给病人抽血,因为带着手套,没有手感,一切全凭她们平时积下的经验。在隔离区的病房、走廊、楼梯间里也有她们的身影。她们拿着扫帚,提着拖把,手持喷壶,做着交接前每天定时的消杀工作,然后把分类好的垃圾进行喷洒消毒、封口,贴好标识、登记,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她们的衣服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个班忙下来,衣服真不知道湿了多少次。
那个时候,我既感动又心疼,她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是90后,最小的才21岁,脱下防护服,她们都只是一群需要父母呵护的孩子,而此刻,她们却在保护世界!
坚持,胜利就在前方
今天二月初二,龙抬头,是个好日子,镇上一家美发店老板到我院为医务人员开展理发服务。
由于是新组建的隔离病区,各种生活设施不是很齐全,我们尽可能先满足病人。隔离区的空气中,时常会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有些病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非常恐惧,又因为隔离期间缺乏亲人的呵护,非常压抑。这个时候的我们,还要安抚着病人的情绪。
16岁的女孩李沛仪,进隔离区后一直发热。身边没有父母陪伴,发热的不适、心理的恐惧,情绪极度低落,她一个人总是蜷缩在床上,不住的流眼泪,我们送去的饭菜碰都不愿碰一下。
90后护士向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晚间她给女孩用毛巾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时,一边劝慰着:“不要怕,你不孤单,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但我们会陪着你呀,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要坚强一些,要吃饭,加强营养,吃饱了才有力气和病毒战争呀。”女孩用手抹着眼泪,点了点头。看到这一幕,我悄悄记在了心间。
夜间熄灯查房时,我特意带去一袋面包、一盒牛奶,轻轻放在女孩床头,嘱咐道:“如果晚上饿了,你就吃一点,需要什么了,就找我们,我们一直都在值班室。”大家的关心和安慰,让女孩恢复了活泼开朗,她很亲热的唤我们“护士姐姐”,渐渐地,她开始主动的进食,配合医生治疗。接连几天的隔离观察,女孩没再发热,当期满解除隔离后,她出院归家休养。女孩父亲听完女儿隔离区的经历,特意给我打来电话,对我们表示感谢,他说他们一家人都感到很暖心,很“治愈”……
当把这位父亲的谢意转达给90后的这群女孩时,她们都很高兴,团队中最小的陈聂说:“能得到患者的认可和肯定,我就觉得一切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
都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自我”且“乖张”,可与她们日夜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我却感受到了她们的柔情和善良,看到了她们身上的那股坚毅与担当!
隔离病区今天有3位病人出院了。这是近来我听到的最好消息。虽然,我不知道这场战“疫”还要多久,但我坚信,胜利就在前方……
一转眼,夏天来了,我所在的城市渐渐恢复了从前的车水马龙,孩子们自由地跳跃奔跑,人们的生活秩然有序,只有大家脸上依旧佩戴的口罩在提醒着我们,这场疫情还没有彻底过去。 流水带走光阴,却带不走光阴的故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