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工作安排,可能是志愿参与,可能是走亲滞留。随着一声号令,他们迅速投入到各地的防疫大军中,充当起固防者和生力军。如同一颗颗蕴含旺盛生命力的种子,扎根于大地,用坚守锤炼党性,用担当书写忠诚。
周开宗:“风雪阻不住前行的脚步”。
“从2月15日到双龙村至今,来了之后一直没有回家。来的时候正下大雪,穿的是绒裤和皮靴,如今春暖花开,得想办法找换季的衣服。”这是见到周开宗的第一句话。
为了响应党员干部回原籍参与疫情防控的号召。作为孝南区财政局的一名老党员,周开宗用行动说话,主动申请到毛陈偏远的双龙村防疫战疫。
双龙村户籍人口2555人,常住人口1770人,春节期间外乡滞留人员320人,其中武汉返乡98人。周开宗的身上随时带着一本笔记本,记录着全村各类人员的基本情况,对他所包保的三个组更是了如指掌。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走村串户,借的电瓶车胎骑破了,就靠步行。“参与这场防疫战,我很珍惜,人一生总要做点事,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周开宗如是说。
双龙村毗连卧龙、朱湖、南大,还有毛陈内部其他村湾,人员来往复杂、感染风险大。想到这些潜在威胁后,周开宗主动与村班子商量,建议封路封湾不留死角、不存侥幸。“能获得全区第一批无疫单位称号,老周功不可没。”双龙村的魏书记如是评价。
除了每天雷打不动的“做群众思想工作、参与卡口值守、上门测体温”等防疫日常外,周开宗还不忘扶贫。60多岁的残疾人张邦林既是低保户,又是精准扶贫户,家中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母,生活艰难。他多次上门询问情况,送来慰问金和蔬菜,想办法解决其生活劳作问题;春耕在即,他还时刻惦记着农时。“老夏,你要2000斤中稻种子是急需吗?村里正早稻配种,有5000亩保障。”看到来到便民服务的种田大户夏树文,他迎上去问……
周开宗始终保持着一份扎根土地的赤诚。
周号丽:“暖心暖意的贴心人”。
“小周,看我晒的可口包子,感谢你帮我买的面粉。”
“小周,一天下来辛苦了,下班可以骑我的电动车回去。”
“小周,我儿子要理发,你看能不能联系。”
毛陈青石桥华瑞新城志愿服务群热闹非凡。作为群主——市教育局下沉干部周号丽,略显忙碌外,更是满满的成就感。
“在青石桥26个卡口中,做得最到位的就是周号丽卡口,服务对象107户298人,没出一件错、没有一户不满意。”无论是社区干部还是小区群众都赞不绝口。
2月8日报到、13日进驻小区,短短的30多天,她是如何做到让居民信任和信服的?
下沉就要沉底。每天从早八点到晚五点半,除了出门采购物资,从未离开小区。小区门前清扫,消毒,垃圾清运,是周号丽每天来的第一件事。除此之外,她还总结每天必须做的三件事:物资登记、购买及分配;人员出入登记及体温测量;政策宣传、舆情引导及咨询答疑。
做事要做细。如有居民家孩子过生日想吃草莓;有居民患严重胃病、很多蔬菜不能吃;有的年龄大的居民没有微信,周号丽都在想办法解决。“记得第一次采购面粉,都是50斤的大袋,为了满足有需求的居民都能吃到面粉,我和另外两名志愿者,中午花了近2小时,将200斤面粉,按5斤每份称好,让所有登记住户都尝了鲜。”
付出也有回报。“看到居民就地取材为我们做护目罩,给我们口罩手套湿巾,还把热气腾腾的包子特地送下楼给我品尝,感觉很亲切、很温暖。特别是听到一句‘小周,辛苦了’,所有的付出就觉得值得。”
“再小的光都能映照左右,再少的热都会温暖彼此。”周号丽用行动在践行着这份承诺。
曹春慧:“辗转战场固防线”。
从孝南区发改局到社区;从湾村到毛陈何庙集;从何庙集再到107国道主要入口。
三十多天三换战场,哪条防线需要加固,哪个卡点需要补缺,哪里人手不足。不问原因,不讲条件,只听号令,哪里需要曹春惠就去哪里。
“回到家乡,我就是毛陈镇的一员,就要把事做牢做实,让群众满意、放心。”
没有华丽的词句,只有坚毅的眼神。
是啊,类似曹春惠这样想法的何止一人。在毛陈防疫的15个村、社区、纵横20多里防疫线上,还有22名下沉干部,作为战时特殊的编制,他们放下书本,走出办公室,成为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生力军”,他们如航船之锚,稳定着动荡的心灵;如燎原之火,璀璨了防疫的天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