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献爱心 抗“疫”路上暖人心

岁末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牵动着国人的心,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前往一线,誓与病毒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医务人员是前线的战士,那他们身后一群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队就是战场的补给后援军,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就有这样一支青年志愿抗疫突击队,突击队长是团支部书记叶菲。

齐心协力 心系一线

病人不断增加,一线医务人员感染风险也不断增加,防疫物资、生活物资却严重缺乏,叶菲坐不住了,却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她通过各类微信平台,借助医院职工的团体力量,向外界发出了募捐信息。短短一天时间,她的微信好友暴增上百人,爱心企业、热心市民、社会团体……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与众多捐赠人取得联系,以最快速度解决物资匮乏问题。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随时与全国各地捐赠人联系,反复沟通货车来孝路途过关等详细事宜......她就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捐赠事宜就是那根不断抽打她的鞭子。

隔离病房投入使用后,新冠肺炎病人阶梯式增长,库存的棉絮、棉被、床上用品告急,叶菲了解情况后,通过微信找到一家有大量库存的河南爱心企业。为了让该企业尽快发货,她与企业员工对接物资沟通到凌晨2点,直到顺利收到床品,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

“重庆的医护人员从隔离区出来后,身体水分消耗大,皮肤干燥发痒,看能不能买到一些润肤霜给她们擦身体。”叶菲深知重庆医疗专家对医院的支援有多大,一定要想办法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她又开始在各类微信平台找资源。后来联系到一家企业愿意捐赠,收到身体乳后,叶菲第一时间送到重庆专家手里。

病人的生活她也放在心上。得知病区的病人吃不下饭,抵抗力低下,她组织志愿团队将水果、牛奶、面包、羊乳粉等营养品送到病人与一线医务人员手中。得知有糖尿病人想喝牛奶,她特地挑选了无糖牛奶送到病区……

爱心接力 不计辛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叶菲的积极联系、对接下,短短三天,各类物资陆续到达医院。可物资来了,谁来卸?谁来对接?谁来负责物资?叶菲组建了医院青年志愿抗疫突击队,短短两天,就有260余位青年志愿者加入。

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叶菲每天要收到很多这样的微信——邓扬说:“我们老院骨科所有医生可以每隔一天参加到保障小组,无特殊原因可以持续。”晏波说:“我在新院附近,要是有物资回来,请随时叫我。”马欢说:“明天物资保障小组算我一个。”余红霞和周学梅说:“我们科室虽然没有男同志可以参加突击队,但我们可以多派点女同志参加,三个顶一个还是可以的。”……

很多时候,各类物资像约好一样,扎推回来,叶菲要按照类别卸货。一些外地司机送货过来,要求医院以最快的速度卸完车上的货,因为他们还要赶着送下一家医院,不能耽搁。叶菲带领志愿者们,往往刚卸完酒精,立马又投入到卸牛奶、饮用水的工作中。

有时候一卸货就是一整天,长时间、高强度、连轴转的工作,让叶菲的双手早已伤痕累累,她只是很随意的用创口贴应付一下。看着她满手的创口贴,有男同事打趣道:“这根本不是一个女孩子的手,简直比男人的手还要粗糙。”叶菲只是笑笑:“这一双手出去,会不会有人以为她是弹古筝的?”卸着一箱箱要送到一线的物资,那么冷的夜晚,头发、衣服湿透,饥饿寒冷交杂在一起,却没有一个人抱怨。

家国情怀 巾帼有我

叶菲的爱人也是一位基层工作者,长期待在乡镇,腊月二十六收到疫情防控任务后,一直在单位值守,至今已有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因为这场疫情,他们夫妻俩都没有在一起吃年夜饭,就连每次打电话,说得最多的就是“好好照顾自己,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战斗中”。

叶菲将不到8岁的孩子交给公婆照顾,她告诉孩子:“儿子,妈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非常忙,早上出门比较早,晚上会很晚回家,妈妈需要去支援正在和病毒做斗争的医生伯伯、护士阿姨,你是医护人员的孩子,你必须要比别的小朋友勇敢坚强。”孩子似乎听懂了妈妈的话,每天尽可能不麻烦妈妈,实在想妈妈了,就给妈妈打个电话,告诉妈妈晚上他会等她回来,给妈妈讲一个睡前故事。然而,很多次孩子等她都等得睡着了,故事没有讲成,成了第二天的约定,这样延迟约定的日子还在继续……

叶菲常说,等疫情过去,她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爱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好好陪陪孩子,为老人孩子做一餐饭,跟老人们聊聊家长,把年三十的年夜饭补回来……

叶菲和这群志愿者们虽不在一线,心却在一线。虽不能与一线的兄弟姐妹们并肩作战,但力所能及的为一线战士们做最有力的补给也是一种支持,因为他们相信:这场疫情,很快就要过去,胜利必将属于每一个人!


(作者:汪利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