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老李,你的菜到了,可以下来拿了!”“老张,你的降压药是不是快吃完了?还能吃几天?是什么牌子?”如果你路过书院街29号院子门口,你会看到与冰冷紧闭的大门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位花甲老人正热心地登记着院内68户近两百个居民的菜单、药名,桌前厚厚一摞纸,正是他这一阵儿帮大家采购的清单,许多药还备注着各大药店的名字。
他就是孝南区发改局退休干部颜晓俊。
“我要捐款!”
初五一大早,他在自家客厅来回踱步,妻子问:“你怎么了?”他说:“现在形势严峻,吴市长讲话说取消春节休假,大家要立即进入战时状态,我也得做点什么。”“你都退休了,单位那么多人,还缺你一个?”“不管在职还是退休,我都是个老党员,有义务冲锋在前,再说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说着就往外走。妻子追出来:“过年应该呆在家,团团圆圆才是家!”“没有国,哪儿来的家?”说着他头也没回,急匆匆地就出门了。“喂,曹总,疫情当前,我想捐款,有孝南慈善会联系方式吗?”得知局里也准备搞捐款活动他就蹭蹭地跑到办公室,“我捐1000!”他是孝南区发改局第一个带头来捐款的,也是捐的最多的。
1000元不多,但它承载的是一名退休干部对人民群众满满的爱心,是一名老党员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1000元不少,在孝感这个小城市,它可能是一家人半个月的生活支出。
“我来守门!”
正月初六,在得知疫情防控工作严峻形势时,他第一时间向发改局党组报到:“周局长,我早就准备好了,随时听从组织安排,参加疫情防控工作!”随后,他又是第一个到书院社区报到、要求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活动的退休干部。他主动扛起原粮食局大院门禁的重担,给院内居民宣讲政策、防疫知识,帮大家解决柴米油盐菜药的购买问题。
院里老人孩子多,还有4个低保户,只要有空,他都是送菜送药上门,尽全力满足院里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购买药品时,为了找准相同规格和生产厂家的药品,他一次至少要跑5家药店;有时仅一户买的菜就20多斤,更别说几十斤一袋的大米了,他步履蹒跚地在院里数栋楼间来来回回。谁家的电饭煲坏了,找他;谁家的手机要充值,找他;谁家吵个架,也找他。有一次夜里,有一户小孩儿因生病咳嗽的厉害,大人焦急的不得了,他从自己家里拿来雪梨、冰糖。
他给院里居民建了个微信群,叫“远亲不如近邻”。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儿就是把当天疫情防控日报发到群里,有几天新增确诊人数持续高涨,大家都很恐慌,他马上找来国家派出医疗队支援孝感等鼓舞人心的消息给大家打气。封门久了,难免有人关不住,趁下楼拿菜的功夫出来晒晒太阳,他提起嗓门冲院儿里一吼,瞬间院子里空无一人。有人下单后又要不了那么多菜,“你不要的,都给我,我买了!”他经常“买”回去的菜让妻子哭笑不得。“院儿里有个独居老头儿是个聋子,每次他的米啊油啊菜的都是老颜买好送上门,还不收他钱。他是真的把大家当亲人一样啊!”门卫老张感叹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六十多岁的他本可安然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可他却舍小家顾大家,甘当小区守门员,这样的“超龄服务员”,哪个不爱?
“我的牵挂”
粮食系统企业破产改制后,许多人下岗另谋生路了,他们唯一的联系就是原单位职工宿舍。在孝南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宿舍里的职工成了他的牵挂。西门内正街的面条厂宿舍、城关粮管所宿舍、卧龙粮管所宿舍、彭家湾综合宿舍、工业饲料公司宿舍、粮食车队宿舍……那些原粮食企业职工有没有发热?断粮没有?尽管已经有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他仍每隔几天就去转转,他说“看看大家,心里放心!”
寥寥数语,透露出来的是一名老党员对粮食破产企业下岗职工的关心,企业不在了,关爱仍在!“这个时候还能想起我们,心里特别温暖。”一个职工说。
作为孝南区发改局老干支部书记,颜晓俊所做的就像他常说的那样:“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我们虽然不在岗位上了,但也应尽到退休干部的应有之责,贡献老党员的应尽之力!”正是他这样在工作中勤政敬业的标杆、荣誉面前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的典范、国难当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激励着孝南发改人在这次“战疫”中,不惧风雪、不畏艰险地守住阵地,扛起责任,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