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战场上的“铁三角”

大年初一清晨,接到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就地转化为疫情防控突击队的命令后,新铺镇罗陂村工作队的三人——来自农业局的汪浪、刘瑞和来自新铺镇的胡祥万,他们便来到村委会报到,参加疫情防控阻击战,从此,三人进湾入户宣传测温、日夜五更巡查值守、白天黑夜吃住在村,用行动谱写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村民熟悉的汪队长

一天上午,32岁的汪浪来到罗陂村下李湾宣传17号令。“各位父老乡亲,孝感管控升级,严禁村民外出”,汪浪扯着嗓子喊道。“一大早,叫丧。”站在家门口的李爹爹吼道。附近有几户人家也打开门看热闹。

 

汪浪连忙和老人家打招呼:“爹爹啊,管控升级,说明形势严峻呐,这也是为您好啊。”

“是的,小汪队长不会骗我们的,他两年来搞扶贫,办了那么多好事,抗病毒我们也应该听汪队长的。”隔壁刘大妈应声道。正是像刘大妈一样对汪浪的信任,村民们纷纷关上了家门。

“小汪,能给我买点药吗?”汪浪知道患有癫痫病的李兴平药不能断,连忙回答道:“大伯,马上给您买。”他拿好有关证明,火速赶赴医院拿药。

 

去医院的路上,汪浪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汪浪的母亲长期患病,尤其胃病严重,每个月5号左右,他都会到中心医院给母亲拿药,如今疫情当头,母亲的药怎么办?不仅没法帮忙买,而且天天忙着抗疫,连给父母打电话也疏忽了。想到这里,坚强的汉子眼中涩涩的。

一转身,汪浪又投入村湾巡逻中,整个人像个陀螺,连轴转。晚上值守卡口的时候,汪浪才抽出时间给父母打了电话,并且联系老家的村干部帮忙母亲买药。

愧对女儿的“猴大哥”

 

三人中的老大哥胡祥万,虽然年龄最大,但精神足,看起来像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在完成疫情信息统计报送工作的同时,他主动承担消毒、值守、巡查等任务。

大年初三,胡祥万值守的西余湾卡口正在北风头。当晚寒风吹着帐篷,半夜他弄了一捆稻草垫在薄絮下面,天明时分,胡祥万在瘙痒中醒来,身上全是红疙瘩。同事劝他赶紧去医院,他边挠痒边说道:“小时候总在稻草堆打滚,没想到这么多年没体验,身体搞‘金贵’了。”

就这样,他像孙猴子一样一边挠痒,一边在电脑前汇总数据,按时完成了信息上报。趁中午吃饭时间才到镇卫生院。医生确定是过敏,需要每天挂针。于是他连续四天带病工作,都是中午到卫生院挂针,直到症状消除。从此,他获得了“猴大哥”的戏称。

“喂,爸爸,家里电脑坏了,我马上要上网课了,怎么办啊!”正月十三,在孝感高中读高二的女儿打来电话,急得像热锅的蚂蚁。胡祥万擅长动手,家里东西坏了都是他维修,而且特别擅长摆弄电脑,这次他是鞭长莫及了。

“女儿你别急,按我说的方法试试。”连试几招,还是没有弄好,没办法,只有让老婆把用了两年的手机“贡献”出来,卸载掉其他程序,卡顿着上网课,让老婆没手机用。

提起女儿,他充满愧疚,“女儿正是升学的关键阶段,但我总在忙工作,没有好好照顾她,好在她听话,等疫情过去了,要多抽出时间照顾女儿。”

业务娴熟的“勤务兵”

元月27日,东余湾出现全镇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面对入户排查,有志愿者面露难色。这时,1988年出生的刘瑞请缨道:“我最年轻,身体强壮,抵抗力强,把入湾排查工作交给我吧!”

没有防护服,没有护目镜,仅有自购的一次性口罩。说走就走,疫情不等人,他要与时间赛跑。

他首先的工作目标就是测量密切接触者的体温,当他看见有人缺乏口罩,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三个口罩交给他们戴上,避免相互交叉感染。而他自己,把仅有的一个口罩当宝贝,每天在里面换上几次卫生纸,硬是戴了三天,直至村里购买到这种“抢手货”,才换上新的。

第一轮排查结束后,刘瑞又挑起了“勤务兵”这个重担,为村民提供生活物资代购服务。代购中,发现超市中的肉、蔬菜价格偏高,刘瑞就另辟蹊径,统计好蔬菜、猪肉的需求数量,直接去蔬菜批发市场和屠宰场批发蔬菜和猪肉。找来一名杀过猪的志愿者再将批发回的猪肉分割、计价、装袋,和蔬菜一起送到村民家中。村民们得到了新鲜又实惠的蔬菜和猪肉。   

二十多天的代购服务,刘瑞收款、送货愈发娴熟,有村民说:“小刘,你家是开超市的吧,服务这么到位!”“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党员的服务肯定要比商人好。”刘瑞自信地回答道。

“不愧是‘铁三角’,精准扶贫他们成绩显著,疫情防控也是首屈一指,罗陂村至今没有发生第二例,他们功不可没!”罗陂村支部书记由衷赞叹道。


(作者:赵威 周敦望 刘俊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