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新铺镇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比喻成一座不停运转的钟,那么孙文强必然是那最长的秒针——转得最快,工作最多。
有家不归的“不孝伢”
元月22日,新铺镇成立防控指挥部,以创卫办为基础设立镇防控办公室,扶贫办的孙文强主动请缨,一头扎进防控工作。从此,孙文强就一直吃住在单位,再也没有回过家,虽然作为土生土长的新铺人,孙文强的家离单位不到4公里,驱车5分钟就能到家。
除夕,他的母亲尽管知道他忙于工作回不来,还是准备了一桌团圆饭,接连打了好几个电话,希望他回来吃一口,哪怕打包回单位吃也行,他仍然狠下心拒绝了。
他母亲打电话说道:“伢呀,你回来不了吃年夜饭,我不怪你,但是明天早上你奶奶的‘新香’,这个非常时候,亲朋好友来不了,你是你奶奶一手带大的,奶奶生前最喜欢你,你一定要回来给她磕个头,上柱香。”
“现在镇里疫情不明朗,底数还没有摸清,我实在走不开,再说现在回家是把风险带回家,等疫情过去了,我再到奶奶坟前去磕头!”他含泪狠心拒绝道。
“他总有忙不完的工作,离家这么近也不‘落屋’,已经连续两年没在家吃年夜饭了,去年要迎检扶贫检查,今年又要抗击疫情。”他的母亲埋怨到。
对于陪伴家人不够,孙文强是很愧疚的,2017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南京外企的高薪工作,考取乡镇公务员,就是想离家近一点,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多照顾家人,结果回来后接连在工作上挑重担,经常忙得废寝忘食,陪伴也成为“奢求”。
有人问他有没有后悔考回来,他回答道:“虽然也有过动摇,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顾勇往直前,不管是精准扶贫还是疫情防控,都是职责所在,都是为乡亲们办实事,苦点累点没什么。”
勇承重载的好党员
指挥部办公室作为镇防控枢纽里的“CPU”,通知的接收、转办、催收,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部门间的联系、沟通、协作,每项工作都需要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
最初指挥部办公室仅有2名工作人员,都没有防疫经验和专业知识,疫情紧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在摸排中熟悉情况、在报送信息中进入状态、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经验成了他的工作法则,村里需要帮助电话里说不清,他马不停蹄赶去帮忙;发热病人信息不全,他毫不犹豫跑到医院与病人核对信息;为及时完成资料的汇总上报,他为此常常加班忙到下半夜......
随着确诊病例逐渐增加、防控力度逐步加大、防控措施不断加强,他身上的担子更加重了,常常忙得“二转一响”:大脑连轴转,一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经常其他同事休息了他还“焊”在电脑前奋战;车轮不停转,随时出发去核实数据,除夕夜顶风冒雨去村里摸排,超直赶近从巷子里走,还不小心把车擦了;手机接连响,一天打接电话七八十个,“96120”经常凌晨两三点有电话打进来,他都及时接听,从来没有厌烦情绪,更没有转办不及时,将所有工作落实得及时妥当。
有人为他打抱不平,认为他“吃傻亏”,他笑笑,说道,“我是党员,又年轻,抵抗力强,力所能及多做点,不算吃亏,再说现在战时状态,想想前方一线的医护人员,我这点工作量不算什么!”
阳光灿烂的小伙子
平常只要找他帮忙,他总能想方设法提供帮助,顺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在话下。疫情防控狙击战时间久、范围广、战线长,各类防控物资不断调进发出时急缺人手,虽然他不在物资组,但只要得空,就毫不犹豫加入到“搬运工”的队伍中,默默干完力气活,洗洗手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
他这么一个阳光灿烂又帅气的小伙子,把自己的温暖分享给别人,却照耀不到自己冰凉的内心。年近30的他,一直忙于工作,又不善言辞,至今单身,亲戚给他介绍了一个很不错的对象,本来准备过年见面,由于疫情原因未能成行,两人互加了微信,准备先多了解了解。
谁知这家伙一点都不主动,很少找对方聊天,对方主动找他聊天,他也是好久才回信息,而且回复的多少“嗯”“啊”“呵呵”之类的话,还动不动就“我先忙了,等会再聊”。让姑娘伢以为他太高傲,拉黑了他,还“投诉”到亲戚那里。
亲戚失望至极,打电话教训他,他才反应过来,如实相告:“不是我敷衍她,不愿意跟她聊天,经常忙得饭都顾不上吃,等忙完了都后半夜了,人家都睡觉了,不好意思打扰啊!”就这样,他的脱单大事又搁浅了。
“千里楚地已立春,阳光煦暖水波平。若非疫情横行日,应是梅花映人面。”这是2月16日雪后,孙文强朋友圈发的诗,疫情的压力、连轴转的工作没有让他疲惫,更激发了他对工作、对爱情、对未来的期许。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历史书上的一笔带过,记载的却是无数人的一生。正是无数像孙文强一样的年轻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燃烧青春,把他们的拼劲、活力和朝气,汇聚成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的蓬勃力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