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区网络办信服务中心主任王素华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作为网信工作者,不应该单纯与信访人“网来网去”、“隔空对话”,而应当热情接待访民,主动帮困难群众解决诉求。
一次,刚到上班时间,一位面容憔悴的妇女站在大门口,一副无助的样子。王素华迎上去询问得知是来反映问题的,便领其到值班室坐下,了解具体情况作好记录后,又带信访人到市接访中心。路上,王素华发现这名妇女走路一跛一拐,很吃力,问其原因得知,信访人小芳是杨店镇人,丈夫煤气中毒经救治仍神志不清,80多岁的公公还瘫患在床,家里几乎揭不开锅。因为没钱坐车,她凌晨3点钟起床,走了4个多小时才到城区,两只脚已磨出了水泡。
40多里路,就这么一脚一脚走来?王素华一阵心酸,赶忙为其倒上一怀热水,买来早点,拿出50元车费,并安慰说这事一定会解决好的。随后,她将情况向局领导汇报,领导让相关部门为小芳送去200斤大米、2壶油,先解燃眉之急,并将其诉求纳入书记大接访事项。
最终,孝南区领导通过书记大接访,依据政策减免了小芳两个女儿在校费用,对其家庭进行了帮扶救助,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困难群众身边。
王素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开始工作时也在农村,对困难群众有深厚的感情。
2014年3月,广场街道居民英子写信反映生活困难,请求帮助解决住房等问题。孝南区领导签批到区信访局,要求迅速调查核实。
王素华接到局领导指令时,已是晚上7点多钟,天正下着大雨,刮着风。按规定,她只要在两日内回复即可。如果第二天上午去调查,下午回复一样来得及。
风风火火的王素华却说:“我的工作快一步,群众的困难就能少一分。”她马上联系广场街道信访办主任,一同冒雨走访调查。晚上10点多钟走访结束,两人在路边等出租车时,被一辆电动三轮车撞倒在地。王素华软组织受伤,用药半个月后才基本恢复。
虽然身上很疼,但王素华心里却很高兴。因为通过她的工作,这家人走出了困境。
为更好地推进工作,王素华还大力推广网上信访。他带头钻研网信办理业务、学习政策法规,常与兄弟县市同行切磋、探讨,实现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
正在外省务工的信访人员小明通过网上投诉,反映孝南区一个项目部迟迟不支付其2万元工资,准备近期从外省来孝感上访。
一个农民工,含辛茹苦赚几个钱不容易,如果再请假从千里之外过来,费时费力又费钱。想到这里,王素华赶紧给信访人打去电话:“你先不用过来,安心做工,我们马上调查核实这件事!”
在王素华的积极协调下,最终项目甲方代表为小明先垫付了2万元工资款。
网上信访的便利,大大降低了信访成本。如今,网上信访已成为孝南群众反映诉求的主渠道,占信访总量的80%。而经王素华办理的网上信访累计达1万多件。
爱心流淌,情怀不泯,把信访群众当亲人,一颗拳拳之心写满了殷殷之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