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农技 让技术“长”在土地上

孝南区农业种植模式近些年突飞猛进,各种新型种养模式层出不穷,“有机农业”、“智慧农业”、“景观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新词逐渐被人们所熟识。农民们正在从传统种植模式往新型农业方向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绿色、系统化农业生产方式。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创新技术产业模式,加大技术培训指导服务,着力推广成熟高效的新型种植技术,通过大胆地尝试、率先示范,让新模式、新服务、新技术在孝南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是生态技术模式在土地上“生根发芽”。今年来,经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不懈努力,推广了“水稻+”高效模式、农机农艺融合模式、种养结合模式,实现了新技术模式在孝南区大地上生根发芽。截至目前,已在全区示范推广了“稻虾共作”3000余亩、“稻蛙共作”1500余亩,辐射带动了全区“稻虾共作”面积达2.5万亩;重点推广了高产高效的再生稻模式、低投入高回报的“油菜345”模式等,全区再生稻机插面积达5000余亩,辐射影响全市面积15000亩。发展了以肖港田元春为代表的青饲料(玉米、牧草)养肉牛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新技术模式的落地生根,有利于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了全区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发展。

二是技术培训指导在土地上“浇灌施肥”。根据乡村振兴总体战略部署,结合孝南区产业扶贫方案,区农技专家组先后在朋兴楚水荷香、陡岗华澄、鲁氏农业、祝站玉丰等12个乡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循环式走访跟踪指导服务,从水产技术、畜牧技术、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提供咨询指导和牲畜的病害信息测报,开展草地贪夜蛾侵害情况监测,开展每月蔬菜产地价格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开展春耕春播、三夏、秋冬播农机技术指导及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服务,保障全区农作物秸秆还田率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其中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60%以上,实现了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同时,区农技中心重视“乡村振兴靠人才”的理念,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统耕统种等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新型职业农民做大做强。今年4月举办春耕春播现场会,9月举办“三秋”现场会。截止目前,已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培训1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余份。指导服务和技术人才的培育为农业生产发展浇水施肥,从而保障农业新型生产模式、新型种养技术能够在土地上顺利开花结果。

三是核心技术应用在土地上“开花结果”。孝南区经过多年的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技术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传统的农业技术成果已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区农技中心抓住核心要领,重点突破,培育核心种养新技术,推广应用于孝南农业市场。区农技中心今年来推广了硬地育秧、毯状钵苗软盘育秧、无纺布育秧覆盖技术、水田埋草打浆机技术、籼粳杂交再生稻技术、油菜345技术、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杂交黄颡鱼养殖等现代农业技术。其中,重点推广了经济效益高、成效明显的核心新技术。在水产养殖技术上,推广了杂交黄颡鱼养殖技术,面积达到586亩,包括王母湖渔场180亩、陡岗镇朝阳村112亩、毛陈镇正兴水产合作社80亩、野猪湖养殖场28亩、朱湖农场菜园子126亩、朱湖二分厂60亩,每亩纯利润可达5000元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水稻种植技术上,推广了籼粳杂交再生稻机插技术,全区面积达5000余亩,实现了头季808kg、再生季470kg的好收成,同时辐射带动全市面积达1.5万亩,为农民实现净增收约800元每亩。区农技中心让核心重点新技术开花结果,直观地实现了“科技兴农富农的”终极目标。

现代科技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朝我们大步走来,这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区农技中心将加快农业科技载体建设,加大品种优化工程与技术更新,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提高劳动者整体技术素质,让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农业技术牢固地“长”在孝南大地上。


(作者:周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