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早晨,天亮得早。晨曦中,小鸟儿们早已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每天清晨,在杨店镇东店社区破山口7号的一栋两层民房里,总会传出阵阵笑声。
迎着小鸟儿们欢快的叫声,女房主刘凤英一脸笑容地来到一间20平方米的房间里。俯下身子,摸着“妈”的额头,轻柔地说道:“妈,您醒了,睡得香吧!”刘凤英口口称道的“妈”,是她丈夫杨德村的母亲,也就是她的婆婆。
对于刘凤英来说,婆婆就是她的亲妈。更何况婆婆中风四次,躺在床上不能自理,刘凤英20多年来精心照顾婆婆,无怨无悔。“老人吃了一生的苦。照顾妈,是我的本分。”淳朴的话语,折射出刘凤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亲情与责任的至高无上。
“公婆吃了很多苦,我不能再让老人造孽。”
“妈,要解手吗?我扶你起来。”两双眼神对视。
婆婆摇摇头,刘凤英明白婆婆的心意。“肚子饿了吧?我给您做最爱吃鸡蛋饭和冲鸡蛋。”刘凤英很清楚婆婆的生活习惯。
婆婆笑着点点头。“那我先给您洗漱。”倒上一杯水,帮婆婆刷牙;端来一盆温水,给婆婆洗脸;接着给婆婆穿衣、梳头,刘凤英动作连贯、麻利,但轻手轻脚,生怕让婆婆哪儿不舒服。“妈,您在床上躺着,我马上为您准备早饭。”
滋滋的响声从厨房传开,袅袅炊烟弥漫在白墙黑瓦上。眨眼的工夫,颗粒饱满、色香味俱全的一碗蛋炒饭做好,再冲一碗鸡蛋,冒着热气的可口早饭便端到了婆婆的面前。刘凤英一边喂婆婆吃、一边与婆婆聊天,画面温馨、感人。
照顾婆婆杜荣,刘凤英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动作。给婆婆洗漱、穿衣、喂饭、按摩、倒大小便,帮婆婆翻身、按摩身体,防止生褥疮等,这些看似简单,却有十分劳累、繁琐,而又必须的日常护理,刘凤英总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
今年88岁的婆婆杜荣与老伴杨宣付生育了6个儿子、2个姑娘,大儿子、三儿子、三儿媳相继去世,老伴也于5年前去世。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再加上老伴的离去,婆婆明显孤独了不少。刘凤英是杜容的四儿媳,其他子女大多数在外地生活。于是,照顾婆婆的责任便落在了老四家。婆婆自1996年起,先后中风四次,躺在床上不能自理,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公公与婆婆拼尽全身力量,让子女们吃饱、穿暖、读书、成才,吃了很多苦。我不能再让婆婆造孽。”看着婆婆美滋滋地吃着自己精心准备的早饭,刘凤英会心一笑地说道,“我就怕妈晚上睡觉闹。”
“嫁入杨家,我就要承担起儿媳的责任。”
刘凤英今年56岁,1986年腊月,她与婆婆的四儿子杨德村喜结连理,步入婚姻殿堂。
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家庭里,清贫早已烙下了印迹。“你要把公婆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对待。”牢记娘家人的嘱咐,那时的刘凤英没有多想,能踏踏实实、平平安安、幸幸福福地与杨家人一起过日子,便心满意足了。
当时的公婆家,算得上是“名门旺族”。婆婆与公公都是从孝感城区“下放”到农村的,公公杨宣付是党员,在生产队做会计、还是村酒厂的厂长。公公对子女们管教十分严格,大儿子、二儿子、五儿子、六儿子纷纷被送进部队锻炼。一家人中,有4人是党员。“光荣之家”熠熠生辉,紧紧地把一家人围在一起。火红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向刘凤英招手。
而公婆唯一不足的,就是他们不熟悉农活,不知道如何种田。出生农村的刘凤英,自小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做家务事、干农活儿等都不在话下。春播时,刘凤英下稻谷种子、耕田、插秧等样样在行;秋收时,割谷、挑草头也毫不逊色。精明能干的刘凤英,活脱脱地就是一个农忙好帮手。公婆看在眼里、喜上眉梢,逢人便夸“凤英就是家里的一块宝”。
刘凤英既善良、又能干,把家庭操持得有模有样,妯娌关系、姑嫂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对待公婆,她更是兑现了父母当初对她的殷切期盼。“嫁入杨家,我就是杨家人,我就要承担起儿媳的责任。”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刘凤英说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平凡事,也是一位儿媳应有的担当。
“凤英的心肠真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你是凤英。”看着刘凤英站在自己的眼前,婆婆笑着说道:“这么多年来,亏了你照顾我啊!”
“妈,放宽心啊!再不要闹了。我们都会好生照顾您的。”刘凤英一边给婆婆的手指按摩,一边安慰她。刘凤英的双手比婆婆的双手还要粗糙。而当婆婆明白时,也总会“凤英、凤英”地叫,并向其他人询问儿媳在做什么。足以看得出来,刘凤英照顾婆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看得出婆婆喜欢刘凤英。
婆婆由于大脑萎缩,出现老年痴呆症,经常犯糊涂、还会大闹,大小便拉在床上到处都是。有时候会闹一整晚,拿着手电筒在房间里照、把衣服、床单等都丢在地上、还会大叫,吵得左邻右舍都睡不着。刘凤英从未向婆婆发过脾气、也从未向外人抱怨过。她在婆婆的房间安排了一张小床,轮流与爱人照顾婆婆。婆婆晚上闹时,她们一家子人像哄孩子一样安慰婆婆,她也不厌其烦地给婆婆擦洗弄脏的身子、换床单、被褥。直到婆婆安静睡下,天也正好亮了,刘凤英拖着疲惫的身子,把弄脏的衣物、被褥等清洗一遍。等婆婆醒来了,她又一次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给婆婆洗漱、做饭、喂饭、打扫婆婆的房间……刘凤英的孝心,也感染着她的后人。儿子杨海锐与儿媳涂明珠在闲暇之余,总是抢着帮妈妈分担,给奶奶洗头发、剪指甲等。
“4月初的一天晚上11点多,杜婆婆发病了,刘凤英连忙联系家人,把杜婆婆送到医院去检查。”谈起刘凤英的孝媳事迹,与她家门对门的吕良翠婆婆赞不绝口。“凤英把杜婆婆的房间打扫得一点味道也没有,既干净、又明亮。她的心肠真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赡养老人,是儿女们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爱人杨德村介绍,为了能好好照顾母亲,妻子刘凤英没有外出打工,哪怕是到菜地去,或是到隔壁人家串门,不出半小时,刘凤英也会急匆匆地赶回家看看公婆。
如今的刘凤英,是一位三岁孩子的奶奶。她在尽显儿媳职责的同时,也在为周围人树立孝敬老人的榜样。“照顾病人,需要耐心和细心。尤其是照顾瘫痪在床20多年、不能自理的老人,更需要给予温暖和关怀。”刘凤英很朴实,但她的一番话,却道出了中华孝文化最美的内涵。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