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如梦似幻的桃花源,是人们一直追寻的梦想家园。在如今的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朱湖四汊生产队,这样的田园风情随处可见。
朱湖统筹规划抓美丽乡村建设。朱湖湿地人口少、村庄小、相对密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立足实际统筹规划,按照产业特点、环境面貌、人文历史、人口规模、村庄连接程度,致力打造中心村、特色村,着力将四汊、塘口等一批村庄打造成经济发展型产业龙头村庄;将三合、长湾等一批村庄打造成宜居宜业型特色村庄;将向阳、菱角湖等一批村庄打造成民风民俗型特色村庄;将协和二、团结等一批村庄打造成绿色文化型特色村庄;实现朱湖全域农旅融合。围绕规划,朱湖统筹乡村振兴工程、美丽乡村、危房改造等多方面力量,集中精力抓建设。2018年,集中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3170多万元,实现29个生产队队队有广场、村村有活动阵地,无危房、无污染,村村畅通自来水,3个生产队成为省级宜居村庄或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朱湖以点带面抓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典型引路抓示范,群众为主搞建设。紧邻湿地公园的三合生产队采取整体迁村并点、异地集中新建的办法,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建设、统一水电路配套、统一绿化、美化、亮化以及农户出资、热心人士垫资、危房改造政策助资的建设模式,共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6800平方米,共8排16栋110间三层式楼房新村。在管理处的精准引导下,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按照绿色、自然、和谐、文明的标准对村庄进行整体绿化美化、功能配套,兴建了特色门楼、院墙、绿化带、群众活动广场、200多米文化墙等,建成了光伏发电站,500亩“朱湖糯米”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成为闻名遐迩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孝南区首届“最美乡村”。四汊生产队通过“五大”建设,完成了全队3条6000米主干道、2条2300米田间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庄道路4000米,建设农户排水管网1400米,渠道清淤700米,投资80万元兴建四汊文化活动广场,美丽乡村展露新的容颜。鱼尾生产队通过拆整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朱湖湿地模范美丽乡村。
朱湖整治环境抓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美不美,环境排首位。朱湖湿地坚持既要抓村庄美丽,又要抓环境优美。近两年来,通过建立健全村庄保洁责任制,聘请专职保洁,推进河渠沟长制,持续不断开展河渠清淤、整治,实现了河渠净化、村庄美化、路网绿化。仅去年,就投资60多万元实施“水清岸绿工程”,对朱湖区域20多个生产队沿堤渠、主干渠等近50公里渠道大量繁殖的浮萍、水花生等严重污染水体的水生植物进行打捞清除,净化内垸环境。对24家村庄周边的畜禽养殖户进行了处理,责令15家关闭,9个养殖户关停。投资220多万元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兴建农村户厕613户,公厕10座。同时,实行最严格的村庄保洁机制,关闭了办事处各地33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29个生产队实现了垃圾集中转运、分类处理,让污染远离村庄,让居民享受生活,让湿地更加美丽。
朱湖致力经济发展抓美丽乡村建设。既要乡村美,更要乡村富,朱湖坚持把经济发展、群众富裕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兴产业、铺富路,支持群众把朱湖糯米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产品的强强联合。2018年,全处从事虾稻种养业的人员增加到220户1040多人,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发展虾稻产业种植模式6790亩,总投资4450万元,网络生产、经营、销售、运输、科技和医药服务人员1550人,虾稻产业销售额达5210万元,其中,虾稻种养面积产值达到3198万元,亩平产值4710元,比单纯水稻种植亩平增收2510元,湿地区域呈现产业兴旺、村庄优美、环境整洁、游人如织的欣欣向荣局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