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55载,行走乡间的“活病历”

图为:杨德芳到村民家随访


        10月21日上午9时许,送走输完液的病人,71岁的杨德芳趴在办公桌上登记村民就诊情况。从天刚亮开门到现在,他已接诊数十位病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解放村卫生室最常见的一幕。从16岁成为一名“赤脚医生”,杨德芳就守着这间简陋的村卫生室,悉心照料每位患病的村民,转眼已是55年。

        每年走访上千次他是村民的“活病历”

        1800多人的村庄,杨德芳是唯一的村医。16岁那年,他经村里推荐外出学医,回村后就当起“赤脚医生”。如今,他也是杨店镇坚守时间最长、最年长的乡村医生。

        村医的工作繁杂琐碎。建立健康档案、发放健康宣传册、预防接种查漏补缺、通知孕妇建册、产后访视、新生儿情况跟踪、慢病管理……仅200多位慢病管理对象,杨德芳每年入户随访要跑上千次。

        解放村村湾分散,最远的地方有近半小时车程。杨德芳总是骑摩托车穿过田野和村庄,但超过70岁的他不允许再驾驶摩托。为此,他特意买了两台电动车,换着充电和骑行。

        因为出诊时间长,次数多,他成了村民们的“活病历”。一村近2000人,谁患过什么病,谁吃什么药过敏,谁是什么脾气,他都了然于心。

        42岁的黄巧红因支气管炎,留下咳嗽的老毛病,“杨医生常年随访,需要用什么药,这个季节注意哪些问题,需不需要再去检查,他最了解我的状况。”黄巧红出嫁后,搬到镇上居住,但一有头疼脑热,她还是习惯回村找杨德芳看病。

        如今,杨德芳依然背着药箱,为乡亲们的健康来回奔走。村民们也都很体谅他,尽量到村卫生室看病,让老村医少跑路。但遇上行动不便的老人,杨德芳还是坚持上门。去年冬天,73岁的刘腊容血压不稳,连续1个多月,杨德芳隔天上门测量血压、叮嘱服药,直到老人病情稳定。

        电话24小时不关机村民求助随叫随到

        “杨医生,今天初一,您家讲不讲忌讳啊?我今天还要输液。”“我是医生,你是病人,哪有什么忌讳。”

        今年大年初一,接到村民黄菊清打来的电话,杨德清二话没话,拿起药箱赶往村卫生室,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时光,为黄菊清守到半晌。

        担任村医的职务,杨德芳总是把村民的病情放在首位。无论寒来暑往、白昼黑夜,接到病人的电话,拎起药箱即刻出发,已是杨德芳的工作常态。他的电话号码,写在卫生室门口墙壁上,也存在村民们手机里。

        一年春天,一位村民因过敏性咳嗽,情况很糟。不巧对症的药品用完,心急如焚的杨德芳骑上摩托车去镇里取药。在一个转弯处,一辆超车的小汽车撞倒了他,造成他小腿骨折。

        住院50多天,每天都有村民打来电话问何时出院。“对不起,我在住院,好了就马上来!”杨德芳不停地道着歉。果然,出院第二天,杨德芳没有听医嘱继续静养,直接让弟弟开车把自己送到村卫生室。早上送,晚上接,直到半个月后他可以骑摩托车来回。

        这件事,让杨德芳愈发明白乡亲们需要村医。

        一生难得出趟远门他有放不下的牵挂

        “村里没有接班人,我不敢走啊!”杨德芳说这话时,语气诚恳。

        30岁出头时,因为医技出色,黄石矿务局医院曾邀杨德芳前往,并答应送他到湖北医学院深造,镇卫生院更多次调他去镇上上班。最终,因为村里无懂医的人顶上,杨德芳留了下来。

        这几十年,他整天守着村卫生室,几乎未出远门,就连武汉也是因要事匆匆去了两趟。

        在孝感一家医院工作的小儿子,一年到头难得休息,休年假提出带父亲出去走走看看。拗不过这份孝心,杨德芳找了个“淡季”跟着小儿子去了趟北京。可是,人在北京,心还在村卫生室里。有村民打来电话问什么时候回,他顿感十分愧疚。“别人生病,我却出去玩,真是不该啊!”才出去3天,杨德芳赶紧踏上返程的路。

        最令杨德芳担忧的是,自己毕竟年事已高,总有力不从心之时。“万一我干不动了,谁来接管村卫生室的钥匙?”

        好在从今年起,孝南区尝试与各职业学院联合培养乡村医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新的村医带来新的气象。

        杨德芳满心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作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周莹 何爱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