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社区医生的温暖足迹

        位于孝感城区分丝南路与光荣路的交岔口,与湖北工程学院东门相邻的孝南区广场街道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的服务站门墙上,醒目地挂着“王争艳工作室”的牌匾,这是孝南区首家“王争艳工作室”。(“王争艳工作室”是我省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的优秀品牌。“小处方医生”王争艳的事迹感动全国)这来之不易的牌匾,与扎根卫生服务站十多年的一位社区医生是分不开的。

        炎炎夏日下,在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凉爽的大厅里,坐着几位打点滴的爹爹婆婆,一位态度温和的医生正陪着一位爹爹坐在椅子上,拿着本子边问边做记录。这就是三里社区医生宋治。今年,他刚被省卫计委评为第一、二季度“湖北暖医”,顺着他一路走过的温暖足迹,我们得以了解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成长历史。

为照顾父母辞职回乡 甘做“拓荒人”

        宋治生于1977年,今年41岁,同济医科大学成教学院本科学士学位,2003年开始行医,至今已有15年。

        毕业头两年,宋治在沿海城市当临床医生,外科内科都干过,工资待遇令人艳羡,发展前景也不错。然而,作为家中的独子,父母一直希望他能够回到孝感。“百善孝为先”,2005年,为了方便照顾父母,他放弃了沿海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孝感从基层医生干起。这一干,便把整个青春扎根在了家乡的基层。

        2008年,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宋治被调到这里做“拓荒人”,过了一年,升任“站长”。

        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孝南区最早成立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一,那时国家公共卫生服务刚起步。“拓荒”之初,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启动全科团队模式,因为没有可以借鉴的样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全科团队服务的新路子。宋治负责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一时无从下手,不知辖区内有多少慢性病人,更不知有什么办法才能拉近与居民的距离。他选择了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带着医生一家一户地跑,如同“扫楼”,一户户挨个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最初,有些居民并不理解,但渐渐地,被他们的诚意打动,积极配合,不到一年时间,三里社区90%的居民健康状况都掌握在手中,一下子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

        站里的医生护士上倒班,不当班的时候也不能歇着,要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相比其它基层医疗机构,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无疑是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做这份“额外工作”。这“额外工作”没有白做,让卫生服务站得到了更多居民的信任。2011年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被湖北省卫生厅评为孝南区唯一一家“王争艳工作室”。 

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治病

        作为一名社区全科医生,行医10余年,“让病人花最少的钱达到治疗效果”,是常挂在宋治嘴边的话。

        多年前,宋治在同济医科大学求学时,曾经接受过一代名医裘法祖的教诲,“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这是裘老对医生职业境界的评价,他始终将这句话铭记在心,把它作为一名上医不懈追求的座右铭。

        “视、触、叩、听”是他长期坚持的诊疗习惯,一年365天,只要是上班时间,他的口袋里总是装着小电筒、棉签、听诊器等,诊疗时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聆听对方的讲述,然后再为病人做检查。多年来,他的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几分钟内,基本诊断出病人的病情。

        有一次,三里社区65岁的张婆婆神情沮丧地来找他看病,老人家前几天头晕不适到某大医院就诊,当时医院病人多,环境嘈杂,婆婆情绪紧张,测血压后医生告知其血压高,建议住院治疗。张婆婆考虑到住院费用高,不想住院。宋治详细询问了婆婆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了解到张婆婆爱吃咸菜,建议她逐渐改掉高盐饮食习惯,并放松心情。随后,每天监测几次血压变化,都不超过140/90 mmHg。考虑到张婆婆为“白大衣性高血压”(是指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呈现诊断室中所测血压始终增高,而在诊室以外环境时日间血压不高),暂不需住院治疗,便嘱咐婆婆经常监测血压,适度运动,注意饮食,保证睡眠。张婆婆向宋治多次咨询没花一分钱,心里很感动,连连称赞他是一位好医生。

几年前,一位七旬婆婆来到三里社区卫生服务站道谢。原来婆婆在武汉生活,九旬高龄的老父老母住在一宫社区,请了护工照料饮食起居,偶然回家探望,发现老母亲因体弱卧床不起,导致臂部生了一大块褥疮。因无法将老母亲抬到医院就诊,婆婆只好来请社区医生上门。宋治上门一看,老人家不仅进食极少,且呼吸微弱,臂部褥疮处又是脓又是血,肌腱已暴露,骨质依稀可见。要治这样的褥疮,每天得换药,没有一两个月是很难好的,住院奔波也不便,怎么办?见婆婆愁眉不展,尽管当时站里就一个医生一个护士,宋治还是答应每天上门换药,并指导婆婆在家帮忙翻身。一个半月后,老人家的褥疮竟奇迹般地好了!婆婆特意到服务站再三道谢,感激地说:“以后,您就是我们家的亲人和家庭医生了!”

上万居民的健康守护人

        十多年里,宋治见证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每一步改革,每一次阵痛,每一点进步,都亲自参与其中并深有体会。“基层更需要我们,我也离不开基层,因为在这里过得很充实。”宋治说,三里社区9785名居民,都是他们要守护的人。

        他与社区居民打成一片,工作之余,倾听他们的喜悦哀愁。每每出诊时,常和独居老人聊聊家常,一些老人听力不好,一个问题常常要讲好几遍,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贴着老人的耳朵慢慢说;遇到精神疾病患者,无缘无故对他拳打脚踢,他也从没“嫌弃”过。很多时候,讲到嗓子疼,连口水也咽不下,他也不肯耽搁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时间。

        医疗工作者需要保持着永不止步的学习状态。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他先后到各大医院学习,参加省城医院的各种培训,先后获得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全科主治医师等专业职称和执业证书……

        2017年12月,宋治获得国家级“百家健康守门人”的称号。“我的心愿,就是不断地让自己进步,能够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宋治说,当好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将是他毕生不懈的追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