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乡对唐慧玉的爱人说:唐医生是个好同志,对老乡们真是贴心啊!爱人却说:唐医生是个好人,她适合当医生,当同事,当朋友,但不适合当妻子,当母亲。唐慧玉说,我喜欢我的工作,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把事情做好了,就是值得的。唐慧玉,是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西河镇卫生院的一名公卫人。
离城回乡,只为听从内心召唤
唐慧玉和西河镇卫生院的不解之缘得从27年前说起。
1991年,唐慧玉毕业分配到西河镇卫生院,后嫁人生女,小家安在孝感市区。爱人是地质大队工程师,见她城里乡下两头奔波,多次劝她辞职回城。唐慧玉舍不得这份工作,干脆把襁褓中的女儿带到西河镇,咬着牙边上班边带娃。
转眼间,女儿上了小学。七年里,每次团聚,爱人都要和她吵一架,要求她带女儿回城享受更好的教育条件。为了家庭,唐慧玉无奈离开卫生院,转而到孝南区妇幼保健院从事妇产科工作。
新的环境很快就适应了,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了,家庭与工作,两全齐美了。可是,唐慧玉常常想,等以后有机会,她还会回西河镇卫生院的。
这一等,就是十年。期间,她已历练成为孝南区妇幼保健院的一名业务精兵,可是她依然牵挂着西河镇卫生院,关注着它的每一点改革与成长,得知卫生院历经艰辛即将搬迁,她雀跃无比热泪盈眶。
2014年夏天,女儿考上了大学,再也不需要母亲日日陪伴左右。此时,西河镇卫生院刚刚走马上任的新院长谢志强向这位昔日干将发出了“求贤令”——公卫工作举足轻重,却一直推不动,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发展,他需要一位得力干将来扭转这被动局面。“我行吗?”唐慧玉犹豫。“你一定行!”谢志强信心满满。“好!我一定不负所托!”
当年底,唐慧玉不顾爱人的强烈反对,离开了孝南区妇幼保健院,回到了西河镇卫生院,从事公卫管理。这一年,她已经48岁了。
从此,唐慧玉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早晨从城里出发,在小镇和村子里奔波一整天,晚上回家还要照顾患糖尿病的爱人。“你辞职吧,我每个月缴的税都比你那几个工资高!”爱人常替她不值,甚至屡屡与她吵架。可是,她离不开卫生院,因为这里的工作令她充实和快乐,作为一名基层公卫人,她还有太多的使命要去完成。
她是“西河经验”里的一颗真心
事实证明,谢志强没有看错人。自2014年下半年唐慧玉回来管理公卫科后,一番真抓实干,西河镇卫生院当年就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跃成为全区公卫年度考核第二名,从第二年起,接连三年蝉联“冠军”,引得不少兄弟单位前来寻访“西河经验”。
“西河经验”是什么?谢志强觉得唐慧玉是这经验里的核心人物,她性格开朗、直爽而真诚,能把村医们都凝聚到一起。
碰到村医做得不对的,唐慧玉不讲情面,却也不记仇。2016年初,唐慧玉带队到李岗村卫生室督导考核,对发现的问题当场扣了分并提出整改意见。这时,村医邱金玉却不服气,认为唐慧玉欺负她,两个人为此争得脸红脖子粗。后来,邱金玉进行了整改,令她意外的是,原本以为和唐慧玉撕破了脸,年终考核时,她由于公卫工作干得突出走上了领奖台,获评西河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她把村医们当兄弟姐妹看待,谁家有困难,她立刻化身知心姐姐。丁秀明是乳峰村卫生室的负责人,今年初,她的儿子生了病住院治疗,她不得不把居民健康档案带到病房整理,可是由于时间有限效率很低。得知这件事,唐慧玉深受感动,立即前往医院探望,还找了几个业务能力较强的村医帮忙她整理资料。“你好好照顾孩子,只要是咱们镇的村医,工作上一个不落后,一个不掉下,有困难大伙儿一块儿上!”唐慧玉的话,让愁眉不展的丁秀明如释重负。
“西河经验”里最激励人的则是“年底大考”---为调动村卫生室积极性,每逢年底,卫生院对各村卫生室公卫工作进行年终考核,并进行打分排名,再根据排名拨付经费。次年,由前三名“优等生”从业务上指导倒数三名“差等生”,与此同时,倒数三名将被扣掉部分经费,用来交给“指导老师”当“辛苦费”。如此一来,“指导老师”劳有所获,“差等生”也将奋进直追。经此帮扶模式,关帝村、仄岗村、郑林村三个公卫工作长期摆尾的村卫生室,仅花一年时间跃进中上游。在此政策激励下,谁也不甘落后,村村力争上游。谢志强透露,这一创新之举正是唐慧玉集思广义最终形成。
“拼命三郎”服务基层乐此不疲
唐慧玉今年52岁了,在别人眼里,她似乎永远都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像一个“拼命三郎” 。
西河镇卫生院肩负着3万多人的医疗保健,成立了26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实施医疗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并重的“医卫联合”模式。签约服务、健康体检、慢病随访和健康教育是公卫人的主要职责,唐慧玉样样亲力亲为。她刚接手公卫工作时,像其它地方一样,惠民利民的免费体检受到了很多农村老人的排斥。为了让老乡们到卫生院免费体检,各地方法五花八门,有的赠送小礼品,有的请车接送村民,西河卫生院则另辟蹊径,不是给人查完就了事,还把体检结果送上门,有疾病的则请来专家指导治疗方案。如此周到细心的服务很快取得了老乡们的信任,如今每年体检,大伙儿都争先恐后生怕落掉了自个儿。“咱们不整花架子,工作做到位,老乡们自然就来了!”唐慧玉笑着说。
有些村民查出了慢性病,却不以为然,觉得只要没有不适症状就无所谓,把家庭医生的叮嘱抛到后脑勺,面对如此“犟人”,唐慧玉总是入情入理、三番五次劝说督促,甚至常常招来厌烦之语也不放弃。有一位患糖尿病的“犟婆婆”,数次随访建议住院治疗,老人家却误信“一吃药终身断不掉”的谣言,怎么也听不进。这成了唐慧玉的一块心病,她又是打电话又是上门,也不知道跑了多少趟。“你别劝我,我总不是要死的,住院还要人服侍,我又没有哪里不舒服。”婆婆说。“你现在表面看没有症状,拖下去变更严重了,糖尿病并发症出来了,会导致眼瞎、腿烂,甚至中风、冠心病、尿毒病,那时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好,没有生活质量,也会给家人添麻烦呢!”唐慧玉一番话,令婆婆终于改变了注意,心甘情愿接受了治疗。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不是你,我都死了!”“这几好,比自己的亲姑娘还要好!”“多好的政策啊,哪个想死,想活一百岁!”……老乡们发自脏腑的感谢,令唐慧玉喜上眉梢。可是,一心守护着村民们健康的她,却对自己的身体有些“不负责”。
早在2014年,唐慧玉便患有声带息肉,稍微多说点话就声音嘶哑,医生建议她手术,可当时她正准备回到西河镇卫生院,想等一等再说。结果一等就是三四年,至今也没抽个空出来,院长谢志强催促她多次,她也一推再推。医生建议她少说话,小点声说话,可是与村民们打交道,不仅要大声说话照顾老年人不灵敏的听力,一些事情还要再三反复解释,尽管随身携带扩声器,她仍然常常说到失语状态。由于她常年嘶哑的声音,有些人为此给她取了个外号---唐老鸭。
经常有人问唐慧玉:你五十多岁的人了,还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能升官发财,你图个啥?她说:“我喜欢我的工作,只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把事情做好了,就是值得的。而且,我要在我退休之前有限的时间里,为西河镇居民能人人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做出一份贡献!”此心此意,令人敬佩。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