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命途多舛的他,在2015年被纳入为赵胡村精准扶贫对象,面对党和政府接踵而至的关怀慰问,他心生温暖和感激,不等不靠,积极响应政策主动脱贫,并立下死后捐赠遗体的遗嘱,在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上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按上了鲜红的手印。
他的举动,彰显着一份生命的大爱,谱写着一曲人道的华章,也向世人诠释着用生命来回报感恩社会的赞歌。
李灼清,男,67岁,湖北孝感市孝南区肖港镇精准扶贫户。
2011年,被纳入为赵胡村分散供养五保户,2015年12月,被纳入为赵胡村精准扶贫对象,2017年,他曾多次向村委会口头提出死后遗体捐赠,2018年5月10日,主动向村委会递交“我脱贫,我光荣”材料,并立下死后捐赠遗体的遗嘱。
2018年6月13日上午10点李灼清老人在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并按上了手印。他说,“这完成了我长久以来的心愿,我想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政府对我的关爱,在我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社会”。
一、回望过去,他命途多舛
今年67岁的李灼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51年元月23日,李灼清出生于澴河边的肖港镇赵胡村。
1970年,李灼清依循长辈安排结婚,由于性格不合等多方面原因,两人仅在一起生活了5年,感情就走到尽头,没有子女的他们最终和平分手。在以后的日子,他种过田,摸过鱼,打过井,日子固然艰难,但尚能勉强维持。后来,随着年岁稍长,他又到附近的万安集、保丰集、陶庙集等处摆小百货摊子,卖过袜子、帽子以及其它生活用品。
可是,自给自足的日子没有太长,他又再次受到了生活的打击。2012年、2013年、2015年,他先后3次从摩托车上摔下来,虽经治疗勉强能走,但却留下了伤痛,从此不能再做小生意自食其力。
往后的生活出路在哪里?李灼清欲哭无泪。
二、品味现在,他感恩知足
就在李灼清眼前一片迷茫的时候,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喜讯传到了肖港镇赵胡村。当精准脱贫的各项帮扶措施送到李灼清身边时,他又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房子漏雨,扶贫干部帮他申请了C级危房,调拨资金,在党员干部的义务帮工下修葺一新。
从摩托车上摔下来没有治愈的伤痛,扶贫干部会同村“两委”,先后两次将其送到孝感市中医院治疗 ;用水不方便,政府为其购买了无塔供水管网及配套设施; 没有生活来源,政府为他办理了五保金、社保金、代缴了医保金;每年开展春节慰问,送慰问金、米、油、寒衣寒被。除此之外,他还有粮补、电补等收入。
接踵而至的关怀和温暖,让李灼清老人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感激。
三、思虑再三,他萌生捐遗决定
“李家渡口变新村,改革风貌胜当年。一条直径飞玉马,百顷平畴展黄金。”感受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李灼清由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刊发在孝感晚报的文苑版面上。
李灼清从小就热爱诗词,无论在家种田,还是做小生意,都有背诵古诗词的习惯,并尝试着写诗,将自己满意的,记录在笔记本上,目前可查的有122篇。自己有一点古诗词知识,谁家有红白喜事,老人、小孩过生,李灼清总是热情地为他们写写划划,碰到哪户家庭闹矛盾,或者邻里纠纷,他也积极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深得左邻右舍敬重。
年轻时生活艰难,老来衣食无忧,李灼清对党的扶贫政策由衷感激。2012年,在他享受五保政策之后萌生了捐赠遗体的想法,特别是2015年精准扶贫开始后,老人捐遗的想法愈加强烈。
于是,他向该村村委会主任赵月全透露了这个想法,今年5月10日,他又正式向村委会写了申请,并赋上《遗嘱诗》一
“我原来以为老人家是开玩笑说说而已,现在收到正式申请,才引起了我的重视。我走访询问了老人的弟弟和几个侄子,开始他们也不同意,后来多次做工作,他们才最终理解并支持了老人的决定。”老人的弟弟李桂清告诉记者,作为老人的亲人,最初听到这个决定时,内心是很心疼和难受的,传统思想讲究入土为安,但是哥哥李灼清再三解释,自始至终都坚定自己的想法,最后只得理解哥哥的决定。
赵月全说,读起《遗嘱诗》,觉得应该满足老人多年的心愿,于是向上级作了汇报。上级对此事也非常重视,并与孝南区红十字会联系,准备签订正式协定。
四、签下自愿书,以身许国报党恩
13日上午10点,按照法定程序,孝南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彭俊首先向李灼清老人讲解了有关情况,随后老人认真填写了有关信息,并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按上了鲜红的手印。李灼清老人的姐姐也闻讯从肖港镇赶来,在遗体捐赠书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
"他这个人一生倔强,只要是他做了的决定,谁也劝不动。"老人的姐姐李凤英说,初听到这个消息时,自己很震惊,但是只要弟弟愿意,也遵循他的决定。弟弟一生清苦,命运坎坷,多亏政府的帮助,他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做点贡献,也只能支持他。
"他是个好人,一生忠厚老实,为人善良,在村里很有威望。"老人的邻居、82岁的胡海蓉老人说道。
"想为国家和人民做点贡献,是他的心愿,我们作为亲人能支持他、理解他……"老人的弟弟李桂清几近哽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