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物质上的贫者,从小家庭贫穷,仅以温饱度日,寂寞半生独自一人走过。
他是精神上的富者,酷爱唐诗宋词,时常吟诗作赋,采写的讴歌社会主义新成就诗词有120多首。
他是思想上的仁者,感恩党和政府的关照,决定百年之后,把遗体捐献给国家和人民。
他,就是孝南区肖港镇赵胡村精准扶贫户李灼清。
回望过去,他命运多舛
1951年元月23日,李灼清出生于澴河脚下的肖港镇赵胡村。
上世纪中下叶,由于澴河改道,毗邻河边的赵胡村大片农田被占,李灼清家所在的新湾李自然村人均耕地仅约半亩,全家几口人就靠那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日子步履维艰。
由于家族人文化水平不高,对近亲结婚的危害不甚了解,在亲上加亲的传统观念影响下,1970年,还没到法定婚龄的李灼清依循长辈安排,与自己的姨表妹成了亲。
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婚姻。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等多方面的原因,性格不合的小夫妻俩仅仅在一起生活了5年,感情就走到尽头,没有子女的他们最终和平分手。
此后10多年,虽经不少热心人为他再次介绍对象,但心力憔悴的他都一一拒绝。由于从小身体单薄,再加长期一个人生活,每天饱一餐,饿一餐,李灼清身体健康每况逾下。
1988年,经不住堂弟的反复劝说,李灼清上门入赘到别人家。2年后,不适应新家生活的他,又独自回到生他养他的新湾李。从此,心灰意冷的他决定一人终老余生。
虽然身体不好,但年纪还轻,30多岁的李灼清便自谋生计。他种过田,摸过鱼,日子固然艰难,但尚且可过。后来,随着年年纪稍长,他又到附近的万安集、保丰集、陶庙集等处摆小百货摊子,卖过袜子、帽子以及其它生活用品。
可是,自给自足的日子没有太长,命运多舛的他,又再次受到了生活的打击。2012年、2013年、2015年,他先后3次从摩托车上摔下来,虽经治疗勉强能走,但却留下了伤痛,从此不能再做小生意自食其力。
往后的生活出路在哪里?李灼清欲哭无泪。
品味现在,他倍感幸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就在李灼清眼前一片迷茫的时候,中央扶贫攻坚战略的喜讯传到了澴河脚下的肖港镇赵胡村。就像一块久旱的稻田赶上了一场甘霖,就像一株枯萎的树木沐浴了一阵春风,当精准脱贫的各项帮扶措施送到李灼清身边时,他又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房子漏雨,扶贫干部帮他申请了C级危房,调拔资金1万元,购买了石棉瓦、新木头,在党员干部的义务帮工下修葺一新。
从摩托车上摔下来没有治逾的伤痛,扶贫干部会同村“两委”,先后两次将其送到孝感市中医院治疗,每次住院20余天,个人每次花销才200元,其余全部政策兜底。还有一次送到孝感俪人医院,个人没有花销一分钱。
用水不方便,政府拿出1000元,购买了无塔供水管网及配套设施,使其不出家门就可以喝上清洁甘甜的自来水。
没有生活来源,政府为他办理了五保金,每年8880元;办理了社保,每年960元;代缴了医保金,每年180元;每年开展春节慰问,送慰问金、米、油、寒衣寒被。除此之外,他还有粮补、电补等收入。
与此同时,在政府的帮助下,李灼清所在赵胡村铺设了通村水泥路,安装了照明路灯,修建了村级文化广场,新建了村级卫生室,开挖了景观溏……村容村貌换然一新。
“没想到越老越有福份,真得感谢党和政府!”接踵而至的关怀和温暖,让李灼清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温馨。
思虑百年,他以身相许
“李家渡口变新村,改革风貌胜当年。一条直径飞玉马,百顷平畴展黄金。琼楼凌空空映月,春光遍地地生烟。天地人和共高歌,骚人胜意动诗情。”感受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李灼清由感而发写出了一首诗,并刊发在孝感晚报的槐荫文苑版面上。
李灼清从小就热爱诗词,无论在家种田,还是做小生意,都有背颂古诗词的习惯,并尝试着写诗,将自己满意的,记录在笔记本上,目前可查的有120多篇。
在李灼清的家里,笔者看到,桌子上摆放着《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对联精选》等书籍。他说,没什么事了,总爱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
自己有一点古诗词文化,总忘不了为乡邻做好事。谁家有红白喜事,老人、小孩过生,李灼清总是热情为他们写写划划,碰到哪户家庭闹矛盾,或者邻里纠纷,他也积极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深得左邻右舍敬重。
年轻时生活艰难,老来衣食无忧,李灼清对党的扶贫政策由衷感激。多年前,他就向村委会主任赵月全透露了百年之后捐献遗体的想法,今年5月10日,他又正式向村委会写出了申请,并赋上《遗嘱诗》一首。
“我原来以为老人家是开玩笑说说而已,现在收到正式申请,才知道是当真的。经询问老人家的弟弟,原来早已经同他的近亲们商量好了!”赵月全说,读起《遗嘱诗》,觉得应该满足老人多年的心愿,于是向上级作了汇报。上级对此事非常重视,与红十字会联系后,于6月13日签定了正式协定。
“我党政策实英明,两保无忧胜亲情。残阳如血红似火,余辉似霞紫如烟。生前自我定遗言,死后尸身谢党恩。遵我遗嘱了夙愿,人体器官两献真!”如今,李灼清的《遗嘱诗》深深激励着当地的党员干部和扶贫队员,他们决心要把扶贫工作干得更好,更出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