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近日,笔者在“精准扶贫日”走村入户时,有村干部大吐“苦水”:现在村里工作基本都是通过微信群交流,用起来倒是蛮方便,但信息量大,更新又快,稍不注意就会错过重要通知,微信群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工具因其便捷、高效的特点,不仅迅速在“朋友圈”窜红,在“工作圈”也有着大量粉丝。“动动手指”就能发布指令、沟通信息、推动落实的新型工作方式深受青睐,各级职能部门和党员干部创建的党建微信群、工作交流群、内部工作群等层出不穷,“微来微去、群来群往”俨然成为一种工作风尚。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只有运用适当或不适当的问题。

在基层实际工作中,有的党员干部怕跑基层,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脑或手机发布“微指令”、下达“微通知”,搞“远程指挥”,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越来越少,干群关系日渐疏远;有的怕动脑筋,习惯于将上级要求“复制+粘贴”到微信群里,当起了“二传手”;有的怕搞督导,工作安排“一发了之”,只发通知不督办、只要结果不听意见……伴随着微信“走红”而来的这些新问题让这个新工具有些“走形变味”,滋生和助长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克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着重在坚持“三性”上下功夫。坚持人民性,走好“群众路线”。党员干部不仅要“动手指”,更要“迈开腿”“张开嘴”,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坚持个体性,注重“精准施策”。要根据不同工作性质和信息受众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或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一对一”安排工作、交流经验;或召开座谈会、到现场进行指导,“面对面”沟通办法、商讨良策;或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点对点”把脉问诊、解决问题。坚持创新性,破除“惯性思维”。要勇于担责担难,敢于直面问题,打破“路径依赖”“万能主义”,要结合基层实际多开“小处方”,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攻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决不能指望“一张方子治百病”。


(作者:丁仪伦 张红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