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孝感历史传统形成的孝文化节就要隆重开幕了。孝文化是孝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品牌。它凝聚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也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大孝爱党、爱国、爱人民,小孝爱父母敬长辈。尤其在中国逐步迈入老年化社会,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倡导孝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拼”文化。这个“拼”文化,我们孝感驻军空将兵第十五军作出了最好的阐释。十五军前身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是1947年8月由太行军区几支地方部队组建起来。首任军长秦基伟出身于红四方面军,曾是警卫总指挥徐向前的手枪营连长,参加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长征结束后,已升任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补充师师长的秦基伟参加西路军远征河西走廊。由于敌众我寡、环境恶劣,西路军最终悲壮失败,秦基伟在突围时被马家军俘获。然而他机智果敢,寻找机会逃出了敌人魔掌。
众所周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五支主力纵队,第九纵队组建之初,是跟着陈赓、谢富治集团行动,不过是野战军中敲边鼓的角色,大仗轮不上,只能捡瓜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秦基伟本来即将被任命为西南军区公安军司令员,第十五军也没有参战任务,但他主动请战,终于率领十五军在第二批入朝部队系列中参战。秦基伟所带领的十五军在上甘岭战斗中,面对拥有强大火力优势的联合国军,殊死拼搏、向死而生,用鲜血捍卫了上甘岭的两个高地,打出了国际知名度,也维护了中国军人的声誉,涌现了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和邱少云。至今在美国西点军校作为战例,美国人就是不明白中国军人为什么在劣势装备的情况下还能夺取胜利。
可以说,十五军的声誉和地位是打出来的,更是拼出来的,十五军是军队的骄傲,也是孝感的精神财富和骄傲,它已融为孝感的一部分,我们孝感要发扬十五军敢拼必胜的精神,作为孝感进入新时代的精神图腾,让孝文化插上敢拼勇搏、图新图强的翅膀。
其实,“拼”文化不仅仅贯穿了十五军的成长史,也贯穿了我们党从苦难到辉煌的拼搏历史,也体现了孝感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就告诫我们,实现伟大目标,轻轻松松、敲锣打鼓是不可能的。
目前,孝感正处在换道超越的关键时期,标兵渐行渐远,追兵愈来愈近,孝感发展要在武汉城市圈内走在前列,就必须有“拼”的勇气。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敢于担当、以身作则的意识,时刻牢记组织给我的职位不是一把“椅子”,而是一副“担子”,绝不能畏畏缩缩,只求保“位子”,不想扛“担子”,必须挺起精神脊梁,坚定孝感发展舍我其谁的信念,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希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低头、不弯腰,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惧任何困难、不怕任何挫折、勇于克服一切阻力,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实做好,交出圆满答卷。
一些碌碌无为的人总感叹命运不济、缺少机会,其实,“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辞。机会往往是靠努力争取的,成功是靠拼搏获得的。只有拼搏奋斗,精神才会在淬炼中洗礼,在奋斗中接力;价值才会在创造中倍增,在创新中提升;希望才会在奉献中绽放,在耕耘中收获。孝感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就在我们党员干部的手中,路就在我们拼搏的脚下,让“拼”文化成为孝感的“标配”,与孝文化相互融入,在激荡中添一份底气,增一份豪气,多一份锐气,奏出时代最强音,让孝感在百舸争流中不断超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责任编辑:徐琛)
本网文章多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返回顶部】打印全文关闭页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