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区祝站镇迎春村,地处祝站镇北部,隔着黄孝河与武汉市黄陂区相邻。全村共有6个自然湾组,人口1876人,463户。这里曾是当地建档立卡的重点贫困村,曾有贫困户44户,贫困人口103人,因为地处丘陵,土地贫瘠,人们大多外出打工,八成田地撂荒。然而在2016年底,迎春村就完成了整村的精准脱贫出列、所有贫困人口脱贫销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00元。说起这一切,就不得不提到孝感市禾牧家庭农场的创办人熊新元。
今年48岁的熊新元,是土生土长的迎春村人,提起他,村里的父老乡亲无不发自内心的赞叹,纷纷竖起大拇指。年轻时头脑灵活的他在外闯荡多年,做过服装经销生意,在十堰开有商场,颇具规模。但一直以来他都心系着家乡,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每年春节回家看到家乡日渐荒废的土地、日渐荒凉的村庄和一些贫困户的现状,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同时他又想起祝站镇政府大力号召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号召。2014年下半年,他毅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十堰的服装生意交给他妻子打理,拿出多年来在外辛苦打拼的全部积蓄,投资上千万元,在家乡祝站镇迎春村办起了家庭农场,帮助改善家乡的贫困落后面貌,一心一意帮助家乡村民脱贫奔小康。
熊新元给他的家庭农场注册为“禾牧”,从字面上看,是种植养殖结合的综合性农场。孝感市禾牧家庭农场于2015年3月正式成立,农场经营理念是生态、循环,主要经营农作物、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现种植竹柳400亩,黑斑蛙养殖基地55亩,现代自动化循环生猪养殖场650平方米。
标准化的养猪场,周边是一片片竹柳。猪场已达5000头生猪规模,现代工厂化的养殖方法,让偌大的养猪场基本上闻不到异味。猪场后面修建有两个1500立方米的沼气池。通过猪场后的沼气池,将猪粪发酵为肥料,沼液用灌车通过100多米长的管子,直接输送到竹柳地里,用于竹柳施肥,净化后的水用于灌溉。办猪场,最令人头疼的是粪水处理,而熊新元养猪与耗水耗肥的竹柳种植配套,实现了化害为利,不仅没有给村里带来污染问题,还把村里贫瘠的岗地改良成了沃土。郁郁葱葱、排列齐整的竹柳林不仅是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黑斑蛙快乐的栖身说。黑斑蛙基地在农场东边的低洼处,在竹柳园里挖水池套养。竹柳喜湿,青蛙喜阴,是一种双赢的生态模式。紧挨着有一座蝇蛆房,一边是繁殖的种蝇间,一边是育蛆的粪床室。蛆吃猪粪,长大后筛出来喂青蛙。培育过蝇蛆的粪渣倒进沼气池,转化为沼气、沼液。种蝇采用过期的牛奶和奶粉来喂食。这种苍蝇的繁殖能力非常强,3天即可产卵,卵6天就可化蛹。猪粪育蝇蛆、蝇蛆喂青蛙又是另一种循环模式。
农场创办发展,最终目的是让贫困户脱贫收益。熊新元借助回乡创业之机,积极投身精准扶贫事业。他的农场流转了村里的土地500亩,流转农户55户,优先流转贫困户,最初协议租金是350元一亩,每3年递增10%。同时优先吸纳村里的贫困户到农场务工,解决了50多人的就业问题,让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就有打工收入。
这其间包括村里一名丧失劳动力的五保户,熊新元长期雇佣他在养猪场里值夜班,每月按时给他发放值班工资。农场高峰时的季节性用工更是达到100多人,每年提供零工岗位1000余个,仅2016年一年村民在农场的务工收入总计就达到了50万元。
仅土地流转和提供劳动岗位方面,每年就带动村里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20%。现在,禾牧家庭农场主导的黑斑蛙养殖基地已经成了迎春村的村级主要产业,2016年带动村集体收入达5.5万元。不仅如此,熊新元个人还出资30余万元帮助修建村里的基础设施:如硬化道路,修建河道,安装路灯等,村级道路通畅率达100%。提高了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村容村貌。2016年底,率先带动迎春村整村完成精准脱贫出列,全村44户贫困户,103人贫困人口脱贫销号。
带动村里老百姓增收,帮助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竹柳种植与黑斑蛙养殖是熊新元创办禾牧家庭农场的初衷。实现了农场和村民的双赢是熊新元最大的收获,他用自己满腔的情怀,勤劳与智慧回馈着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责任编辑:程红英)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