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2017“最美孝南人”候选人之八弘扬民俗文化 传承孝文化精神——记东山头办事处东山头社区居民黄春堂

黄春堂,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晚年热爱文化工作,搜集孝感民间传说、乡土风情、乡风民俗、节日习俗,书写中国文化,用自己的余生精力从事文化工作,助推我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2014年黄春堂老人受孝感(孝南)民俗文化丛书系列《民俗礼仪》、《地名文化》、《节令文化》、《民俗禁忌》编辑部邀请,作为特邀撰稿人积极参与了这套110万余字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撰写几十万字文稿。2014至2016年三年多时间里,在当地和孝南地区大量采集民间传说、节日习俗并进行再创作,成功完成反映劳动人民美德的传奇故事近50篇。

一山一庙皆故事 搜集民间故事乐此不疲

背着相机、挎着黑包、骑着摩托驰骋于乡间田野。近几年,只要看到黄老这副形象,大家就知道,他又在搞“采访”了。

黄老的“采访”,就是搜集本地民间故事、风土人情、节日风俗。东山头的八仙岗、三角塘、金牛山、药山庙、神皇庙,他都一一追根溯源,探寻“前世今生”。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变,深深涤荡着他的心灵。为追寻一个村湾的兴衰史,他多次走访当地长者;炎夏的深夜,他时常伏案灯下,整理资料、撰写文稿,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故事里,蚊虫叮咬也浑然不知。他没有电脑,打字、查资料就到文印店,仅打印出的资料就有20多万字。

为了传承民俗文化,不让流传在民间的民俗文化湮灭,以文化引路,教育后人,服务社会。在2015年9月他创作出版了《民俗传奇故事》一书,全书共7.5万字,包括丰富多彩的神话传奇,弘扬善德的轶事趣事,源远流长的民俗习惯等内容,受到市区文化界和媒体关注。孝感晚报、孝感电视台新闻频道、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相继进行了报道。

他说:“出版《民俗传奇故事》一书,一不投名,二不为利,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美德,让人们知道,民俗是一个地方的民情风俗,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心里特性,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现象,记录下来很有意义”。如今黄老73岁,对这份“晚年事业”乐此不疲。

一字一世界 一字一精神

学习研究隶书、篆书、行书等各书体字,是他最爱的修身习惯。73岁高龄的他,仍然习惯于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写写字。他说:一字一世界、一字一精神,字如其人,在花功夫的同时,也需要用心去书写,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毫无章法。经过这么多年的书法学习,他写的书法作品,篆书古色古香、隶书端庄秀美、行书自然流畅,深受中国老年书法家协会和孝感澴州书画院同行的赞赏,更是经常被人请去现场书写。

2016年5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五周年”和2017年5月底“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他参展的作品已分别登载在《澴州艺苑》第二期和第三期杂志上。

2017年5月,为庆祝东山头工业园建设8周年,东山头举办首届书画摄影展,邀请他送书作参展的时候,他没加思索就答应了。他说:“这是好事,东山头去年受了灾,大部分群众都还一时难以缓过劲来,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文化活动宣传东山头新风采,坚定大家共建东山头美好家园的信心”。在接到通知当天,就把自己收藏的15幅作品全部交给办事处供大家参观。在书画展现场,他还应现场观展群众要求,赠送大家书作20余幅。

尊老爱幼总关情 与人为善扬家风

尊老爱幼、妻贤子孝、和睦相处的家风,一直是邻里和睦关系的典范,更是受到领导和相邻的尊重和赞赏。黄老与共同生活了52年的老伴一生从未拌过嘴,孝敬老人,关爱晚辈,与乡邻和睦相处,他们做得最好。

2002年,他98岁高龄的父亲卧床不起,时逢33岁小儿子身染重疾,在四处举债为儿求医的同时,他们医院家庭两头忙,一如既往地精心照料老人,送饭喂药,父亲大小便,他老伴抱上扶下耐心服侍。老两口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媒体关注。2016年被评为孝南“最美星级文明户”,并在区礼堂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

免费赠书是常事。他给东山头工业园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员工,东山头社区居民、东山头办事处,学校、医院、银行等共赠送了自己的书籍500余册,受到大家的高度赞扬。

平日里社区大小活动,他都主动背着摄像机去拍摄,回家后再制成影碟送到社区,不收分文,每年春节,更是义务为社区群众书写对联,赠送春联。

他常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连续三个月走访编写湖北省地名文化普查工作。社区每月的支部主题党日及各种活动的拍照、录像、制片他均做到有求必应,随叫随到,被大家称为热心快肠、多才多艺的“乡老头”。(责任编辑:程红英)

(作者:区委宣传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